莊子說:“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到了人生后半場,過一天,少一天。
余下的日子里,最要緊的不是取悅他人,而是富養自己,不給自己留遺憾。
富養,不僅僅是物質上的不愁吃穿,更是精神上的飽滿充實。
盡情享受人生中的種種美好,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才不負你來這人間一趟。
? ? ? ? ? ? ? ? ? ? 勤以養財
老話說得好:“生死不由命,富貴全在勤。”
勤勞的雙手能掙出所有,而懶惰只會什么也得不到,想著天上掉餡餅,坐享其成,不過是癡人說夢話。
春若不種,秋則無收;少若不勤,老則無依。
或許你可以靠著透支身體、小聰明和運氣取巧的活著,但到了某個年齡之后,真正給你支撐的,只會是自律,積極和勤奮。
我們為什么要辛勤工作,努力賺錢?
不為別的,就是為了即使前路坎坷,也能氣定神閑,過著獨立而自由的生活。
你的勤奮里,藏著的不僅僅是錢財,而是你的底氣、你的退路和你對未來人生的自主選擇權。
就像《自祭文》中有言:“勤靡余勞,心有常閑。”
辛勤忙碌,身體固然會疲憊,但內心卻是悠閑自在的。
? ? ? ? ? ? ? ? ? 書以養氣
曾國藩說:“人之氣質,由于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
平日里多讀書,一時半會也許看不出什么變化。
但恰如蘇軾所言:“胸藏文墨虛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日積月累,你的氣質談吐,你的胸襟格局,一定會有所不同。
因為一本好書中,蘊含著前人諸多的見識智慧和處世哲學。
一個人的時間和閱歷是有限的,通過讀書,你能與前輩先哲跨越時空對話交流,越活越通透,越活越智慧。
腹有詩書的人,不會將自己囿于生活的雞毛蒜皮,也不會困于一時的人生低谷。
因為你讀過的書,已經長成了你的骨頭和血肉,書讀多了,眼界就打開了,內心通透了,問題就少了。
書讀多了,滋養心靈,拓寬眼界,內心自然豐盈飽滿,不再匱乏。
? ? ? ? ? ? ? ? ? 善以養福
《道德經》中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天地無私,不會偏袒任何人,但絕對不會虧待善良的人。
世間所有的美好,都是環環相扣的,你的福報,不過是積攢的善良罷了。
古訓說:“小善漸而大德生。”
即便是微不足道的善舉,不動聲色的善意,也能自帶光芒,燃著力量,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命運歸根結底,不過是因果循環。
該幫的幫,該讓的讓,你在這里吃點虧,可能就在別處暗藏了力量,要相信,你的福報在后面。
你現在所承受的,都源于你的起心動念;你將來擁有的,都始于你當下一言一行。
一直善良下去,不計較得失,不瞻前顧后,只問自心,福報已在你的身后相隨。
? ? ? ? ? ? ? ? ? ? 動以養身
《呂氏春秋》有言:“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
意思是說,活水常流所以不發臭,門軸常轉所以不被蟲蛀。
人也是如此,養身要常運動,生命力才能持久,才有旺盛的活力和強健的體魄。
即使此時此刻,你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但也別忘了堅持運動。
生活再忙碌,也要留點時間來鍛煉,有一個好身體,遠離疾病傷痛,才能抵抗世間萬難。
作家周嶺說:“時常運動的人,體內生態系統則更像是一汪清泉;而久坐不動的人,體內生態系統猶如一潭死水,毫無生機。”
運動或是不運動,身體狀態大不一樣,你過的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
動起來,一次兩次或許看不到效果,但你只管堅持,時間會給你答案。
愿你在大汗淋漓中,遇見更好的自己。
? ? ? ? ? ? ? ? ? ? 靜以養心
《昭德新編》中云:“水靜極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
人活在世上,難免面對許多紛紛擾擾。
一個人,只有靜下來,心中才能無所掛礙,智慧才能熄滅煩惱。
太浮躁的人,內心不靜,遇到難題就會內心惶恐不知所措。
只有摒棄多余的欲念,靜下心來,才能保持從容鎮定,守得云開見月明。
心靜則清,心清則明,這是最好的生活態度,也是人生至高的境界。
內心安寧清靜,才能真正享受外在的福祉,否則錢財名利,都不過是桎梏累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