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0,IMBD8.8,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最佳影片獎,這是《Joker》的口碑。
全球票房將近10億美元,制作成本僅為6250萬美元,這是《小丑》的票房。
對此,我感到十分興奮,仿佛它這么牛逼跟我有什么關系似的。
假如硬要扯上一些關系,那就是我一直以來都十分喜歡“小丑”這個大反派!
以至于,我在網上寫作的名字統一用的都是“喬克兒”。(小丑的英文名“Joker”的音譯。)
英文“Joker”有三層含義:
第一層意思是愛講笑話的人;
第二層意思是蠢貨、廢人;
第三層意思是大、小王牌。
這三層含義,先后體現在了主人公亞瑟·弗萊克身上。
1
在老板、同事以及高譚市街頭的小屁孩眼中,亞瑟·弗萊克是個Joker,一個十足的廢柴。
亞瑟去街頭舉著廣告牌賣力地推銷產品,卻被一幫小屁孩搶走了廣告牌。
亞瑟奮力追趕,小屁孩在無人的巷子里用廣告牌將他打翻在地,還狠狠揍了他一頓。
一個充滿溫情的社會,員工被打,老板本該報以同情,可是,亞瑟的老板卻抱怨他為什么將廣告牌弄丟。
同事藍道為了防止亞瑟出門再受欺負,就給了他一把槍。
亞瑟去兒童醫院表演時不小心將槍掉了出來。
老板再次為這件事指責他,他本想撒謊說槍是道具槍,好將這件事給隱瞞過去。
可是藍道卻告訴老板上星期亞瑟想向他買一把槍。
這次,老板將他開除了。
亞瑟·弗萊克和他母親潘妮·弗萊克本就要靠社會救濟。
可是如今他失去了工作,生活變得越來越艱難。
暖心雞湯常常這樣告訴我們:
即便生活污濁不堪,但倘若心懷夢想,就總會有陽光照進陰溝。
亞瑟的夢想是做一個脫口秀演員,為世界帶去歡樂。
他的偶像是著名脫口秀演員莫瑞·富蘭克林。
亞瑟視莫瑞為偶像,而莫瑞卻視亞瑟為一個笑話。
他沒能成為講笑話的人,而成為了笑話本身。
即便亞瑟的夢想被偶像當成笑話,他至少還有母親?。?/p>
在一封潘妮·弗萊克寫給托馬斯·韋恩(高譚市的首富兼慈善家)的信中,亞瑟得知自己是托馬斯的私生子。
他本想去找托馬斯,認他做個爹,也不要錢和名分,就想從他那要一點愛和溫暖。
但托馬斯卻告訴亞瑟,潘妮患有妄想癥,亞瑟也并非她親生的,而是她領養來的。
從母親的病歷中,亞瑟不但證實了自己的身份,還得知自己母親曾任自己的男友虐待他。
照顧好母親曾是他多年來生活的一個信仰,如今,連這個信仰也崩塌了。
難道亞瑟的生活中,就沒有一丁點值得讓他留戀的人或事么?
或許帶著娃的女鄰居蘇菲是其中一個。
亞瑟和蘇菲在電梯中相遇,蘇菲對著他會心一笑,做手勢舉槍對準自己的太陽穴。
亞瑟在生活遇到重大變故時還會去蘇菲的家和她做不可描述的事。
蘇菲也會去看亞瑟的脫口秀表演,陪亞瑟逛街,在街上看到小丑殺人的報紙,在他身后告訴他:
“我覺得那家伙是英雄,高譚市少了3個混蛋,還有100萬個混蛋?!?/p>
可是,這一切都是亞瑟意淫出來的,蘇菲從來也沒去看過他的表演,那句“我覺得那家伙是英雄”的話,也只不過是亞瑟自己內心的聲音。
亞瑟一直都在努力當一個好人,他按時就診,按時吃藥,看到小孩子想逗他笑。
即便控制不住自己大笑的毛病,他也會善意地遞給對方一張小卡片,告訴陌生人自己有病,還請諒解。
他照顧母親,心懷夢想。
可這個社會將這一切都撕碎,最后連看病的福利機構也撤銷了!
后來,亞瑟徹底放棄了做一個好人。
他殺藍道,一個在老板耳朵邊嚼舌頭的同事。
他殺潘妮,一個領養他卻任由男人折磨他的養母。
他殺莫瑞,一個他曾視為偶像卻拿自己當笑話的男人。
他不再吃藥,不再想要努力做一個好人,徹底放飛自我,成為了小丑,成為了高譚市被階級欺壓群眾的偶像,犯罪分子中的王牌。
2
看完電影后,我第一反應是擔憂。
心理學著作《社會性動物》中有提到在大眾傳播時代青少年模仿性自殺的案例。
上世紀80年代,美國新澤西州的四個少年訂立了自殺協定,隨后實施了他們的計劃。
在這四個少年自殺后不到一周時間內,兩個中西部少年也相繼自殺。
社會學家戴維·菲利普斯經研究發現,媒體對這類悲劇的曝光,在一定程度上會提高青少年的自殺率。
菲利普斯和他的同事們考察了事故播出后青少年自殺率的變化,經過一周的播放后發現,青少年自殺率的增長遠遠高于單由偶然因素解釋的比率。
人類的本質是復讀機。
我們以為自己正在創造個性,實際上卻只是個模仿者。
早在2012年,《蝙蝠俠:黑暗騎士的覺醒》上映期間,美國加州一男子,攜帶槍支,裝扮成小丑的模樣進入電影院瘋狂掃射。
造成12人死亡,59人受傷。
這個小丑的狂熱粉,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
電影《小丑》中,亞瑟·弗萊克因受欺負,殺死了三名華爾街“精英”。
這一舉動引來了眾多年輕人的模仿,大家在地鐵中紛紛戴上小丑面具,認為自己正在伸張正義。
這有沒有一點像現實中的香港廢青,滿腔熱血地做著提線木偶,殺人放火,擾亂公共秩序,還認為自己有多么偉大,實際上不過是受了一些人的蠱惑。
如今,犯罪片文藝片《小丑》在全球范圍內的大熱,是否會引來一些無腦模仿者擾亂社會治安,這是我擔憂的點。
3
但若從更高的層次來看,《小丑》的社會意義要遠大于它所可能帶來的社會危害。
一個社會只要持續、穩定地發展,就必然持續、穩定地積累貧富差距、階級固化等新矛盾。
一個底層人民的訴說,一個精神病患者的求救;
待在玻璃大廈中俯視眾生的富豪慈善家們,愿意靜下心來用心傾聽么?
故事發生的地點在美國,我們就拿美國來舉例。
根據Business Insider的2018年報告,紐約市約有77000個流浪漢,每112個紐約人就有1個流浪漢。
根據紐約市官方網站統計,紐約“窮人”占比44.2%,位于美國貧困線以下的人口為19%。
貧窮是一種病,它會惡性循環,直到讓幾代人都待在同一個階層里。
知乎網友@有個老外叫馬紹飛分享了這樣一個形象具體的例子:
1. 假設一個愚昧無知、貧窮的年輕女性生了個男孩子,成為了單身母親。
2. 她每天都忙著工作,不怎么關心孩子。這個男孩從小就一直聽身邊的人說自己只不過是個沒出息的底層垃圾。
3. 孩子對自己的未來失去希望,也不好好讀書,最后輟學了。
4. 這個年輕的小伙子覺得生活痛苦不堪,為了緩解自己的痛苦而去吸毒。這需要大量的毒資,為了掙錢他選擇加入幫派,跟毒販子一起去從事毒品交易。
5. 這個18歲的小伙子因為販毒鋃鐺入獄。第一天入獄就被獄友強奸,此后每天都像野生動物一樣與其他的罪犯打架斗毆。他自己逐漸地成為了一個冷漠無情的野獸。
6. 幾年后他出獄了。
7. 他的家人親友都拋棄他了,也沒有可以住的地方。再加上自己的犯罪記錄,找不到像樣的工作。
8. 他為了填飽肚子去討飯,或者重新開始販賣毒品,偶爾去找個女孩約p。
9. 再次被拘留關押。
10. 愚昧無知、貧窮的年輕女性生了個男孩子........
電影中,慈善家兼富豪布魯斯·韋恩在電視中說出這樣一番話:
“什么孬種會做出那么冷血的事,躲在面具后面的人,嫉妒比他們更幸運的人,卻害怕到不敢露出真面目。
除非這種人愿意改過自新,要不然我們這些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就會永遠把這些游手好閑的廢物,當成沒用的小丑?!?/p>
“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靠的也是群眾。
“游手好閑”的亞瑟曾經也非常想當一名好人,只是那些“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并沒有給他這個機會。
高譚市的市政府大幅削減了福利部門的預算,對精神病人的咨詢部門也只能被迫關門了。
亞瑟如托馬斯所愿,不再吃藥,不再發病時遞給人一張小卡片。
他不再努力想要成為一名好人,他變成了貨真價實的小丑。
凡事皆有因果,是亞瑟遇到的每個冷漠的人,共同制造出了小丑。
這部電影,更多的是呼吁人們,對弱勢群體或者像亞瑟那樣的怪咖多一些善意和耐心。
4
在電影結尾,一個戴著小丑面具的歹徒持槍殺死了托馬斯·韋恩夫婦。
留下了年幼的布魯斯·韋恩,這個孩子后來成為了蝙蝠俠,在高譚市作為警局之外的力量懲惡揚善,小丑是他遇到的大反派。
小丑和蝙蝠俠共同遭遇巨大的苦難。
一個活成了他人眼中的笑話,一個啥也沒做就失去了雙親。
可故事的結尾卻是:
一個成為了罪犯頭目,一個成為了人民英雄。
成長環境不同,即便生活中發生了不幸,最終的抉擇都會不同!
可是,若沒有哈哈大笑眼里卻流著淚水的小丑在高譚市作惡,又何須以多金為超能力的蝙蝠俠來行俠仗義,受人敬仰?
黑化了的小丑,從某種意義上代表了社會的冷漠。
我雖然常看超級英雄的電影,但我不希望現實中有超級英雄的存在,就像我不希望社會中有真實小丑的存在。
社會是個大家庭,我們共同生活于此,彼此關聯,不要讓你的冷漠,成為造就小丑的一部分。
“小丑們”或許沒有你這樣的條件,但他們都曾想要好好生活,做個好人。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