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往往不是一面客觀的鏡子,寫歷史的人帶著自己的情緒去觀察和記錄歷史。他自家的表情,往往投射到歷史的現(xiàn)實中并且改變歷史的容貌。
每個人在描寫或訴說一段歷史時,都不可避免了摻入了自己的想法。這些想法,可能是迫于現(xiàn)世的壓力,不得不借古諷今;可能是自己對某些歷史人物的偏好,有意地贊美或貶低對方,與歷史中真實的人物產(chǎn)生了偏離。這實在是怪不得這些描述歷史的人,因為他們有著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他們并不是一臺冷冰冰的電腦,能夠絕對客觀公正的評價每一個人和每一件事。
這就提示我們在了解一個人的時候,并不能只聽他或者他的朋友怎么評價他,也要聽討厭他的人怎么評價他。這樣經(jīng)過多方意見的采集后,才能夠通過一些蛛絲馬跡盡可能地真正去了解一個人,才能認識到一個比較真實的對方──這也是消除偏見的最好方法。
但是一般人在看待每個人的時候,都有著或多或少的偏見。不是他們不愿意客觀地看待人和事物,而是每個人身上都有著一個陋習──為了支持自己的觀點,便會想方設(shè)法尋求一致的觀點,來論證自己是對的。這個陋習每個人身上都有,只不過程度不一樣罷了。反之,那些偏向于理性的人,則會尋求觀點的邏輯是否是通順的,他們會去傾聽不同的聲音,而不是帶著情緒去理解事物。這也就是很多總裁之所以是總裁,跟作為一名員工的你,是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
那么問題就來了,要練就更加客觀的心態(tài),并不能一蹴而就,而需要通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具體來講,當你在處理每一件事或者收到任何一個人的評價的時候,只需要問自己幾個問題:“他們說的是真的嗎?自己是否能夠從別的角度去了解?自己是否帶著情緒去看待對方?”這樣以后,自己在看待事物的時候,就更加客觀了,就會做到不人云亦云,也不偏執(zhí),而是用更加溫柔的眼光去看待每個人和事。
2017/5/16 ?00:01記
圖片來源:攝圖網(wǎng)
圖片授權(quán)基于:CC0協(xié)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