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喜歡看抗戰片,青壯年時也曾被征去江西井岡山修過路。最近一次回家,父親在看抗戰片,有一幕是在茂密的叢林中,一名革命戰士身負重傷,十分艱難又異常堅定的舉起槍對著腦門就是一槍,光榮就義。父親說,那是敵軍在圍剿,革命軍有的被迫轉移到越南一帶,一路上,幾近彈盡糧絕又負傷,為了不當俘虜,只有走這一條路了。
論起行軍打仗,和平年代的我們,已無法體會光餅脖上掛,槍彈炸藥肩上扛,草鞋腳上穿,革命信念胸中烙的感受,但憶古思今,不能不感恩。呼吸就是財富,活著就有希望。
“惜福”二字常掛母親嘴邊,從小念到大,既念也做,孜孜不倦。后來,我們才慢慢懂了,母親讓我們惜福,修的是福報,福報能保健康,保平安。既要開源,也要節流。只開源,不節流,金山,銀山終成空;只節流,不開源,坐吃山空。仿佛生命通道,既要有入口,也要有出口。
? ? ? ? ? ? ? ? ? ? ? ? ? ? 01 熟剩菜剩飯
早上剩了點菜,炒空心菜和筍干,突發奇想,要做成雜糧餅,剩了點干飯,想做成蓋澆飯。莫道思維太跳躍,其實平時的所見所聞,比如看的電視電影,看的報刊雜志書,外食小吃街、酒店、餐館的飯菜等等,不一定當下有用,但是不代表這些東西不會在將來某一天突然閃光,派上用場。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雜糧餅:
舀了兩杯面粉和面,加空心菜和筍干,菜汁一起,外加磨了一點紅蘿卜泥,搟成餅狀,刷一層油,入平底鍋烙熟。烙過程中,用筷子在餅上扎一些小洞,熟得均勻熟得快。
蓋澆飯:
早上磨了點西紅柿泥,紅蘿卜泥,青菜泥蒸蛋給娃吃,西紅柿還剩大半個,繼續磨成泥。鮮蘑先炒,然后放西紅柿泥翻炒,加點水,蓋上蓋子中火煮熟,撒鹽巴和蔥花,稍翻炒后起鍋。橙子研磨成泥,擠出汁,加蜂蜜水。一人食,維生素爆棚。
搟面的手法,在一些西北拉面館或餃子館經常能看到,蓋澆飯的做法,也是西北拉面館學來的。邊吃邊欣賞邊學,所學技能的價值已遠超那一碗拉面,一盤餃子或一碗蓋澆飯的價錢。和面,拿什么和,蓋澆飯,蓋什么,答案無窮盡。
? ? ? ? ? ? ? ? ? ? ? ? ? 02 生剩菜
雜糧面片羹:
每逢周末,冰箱總有些一點點的剩菜,這個菜剩一小把,那個菜余一小塊,于是想起大雜燴“雜糧面片湯”,原本是要做成湯的,怎知芋頭熟過頭,變成羹了,味道還是可以的。經驗,實踐中來,下次再想加芋頭煮湯,要么切大塊點,要么掌握好入鍋的時間點。生活中,也常常碰到,原本想做一件事,做著做著,卻做成了另一件事。
垃圾分類和垃圾處理終將成為時尚,僅如何不剩菜剩飯就足夠考驗人了。珍惜物命,就少飲苦食毒,也就等于愛惜生命,愛惜生命,等于愛惜生身父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