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很小的事,就能在不經意間培養孩子的一種能力,或許是好的,也或許是毀滅性的。
1
元旦回了趟老家看老人,在家陪了孩子一天,應孩子要求,我們睡醒了還賴在床上。
南方的冬天雖沒有雪花飛舞,但入了九的冬天還是有了瑟瑟寒意。
孩子睡在我和他爸爸中間,可能是他覺得有些悶熱,兩個小腳丫子一套連環腿就把被子掀開了。
孩子爸抓起兩個小腿就往被子里收,孩子不讓,一邊蹬著爸爸,一邊努力試圖掙脫。
孩子的力氣還不足以能蹬開像個大鉗子一樣牢牢固定住他的一雙大手,孩子使出了殺手锏:哭…
邊哭邊喊著媽媽。
我化身成女超人,說:媽媽來解救你!
對著孩子爸一陣癢癢撓,果真就把孩子解救出來了。
孩子爸起床后,孩子對著我一頓狂蹬,我一會假裝哭,一會真投降,但孩子似乎在發泄一般,不肯罷腿,我說:你真的弄疼我了。
他才停下來。
看他眼神,明顯帶著挑釁,但又有些愧疚。我明白,孩子心里有事了。
我抱著他:“怎么了?剛才你的腳有沒有蹬過癮啊?我可是已經被你蹬疼了。”
孩子把頭埋在我的懷里,說:“對不起。”
“為什么要蹬我?”
“爸爸把我弄疼了”
“怎么弄疼了?”
“他箍著我,我不能動,把我弄疼了,他還不放。”
之前一點也沒在他爸爸面前表現出來,卻在他走后全部發泄給我了。
我都不敢想,如果我們不改變我們對孩子的態度,孩子以后會是受氣包,還是小霸王?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也就在于如何愛護兒童。"
“我們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孩子的心靈。”
可是當孩子已經覺得來自父母一方的愛過于霸道無理時,他只能收起撒嬌和依賴。
但是,不巧的是我的孩子就不是個愿意忍氣吞聲的孩子,他把怨氣和委屈全部撒在對他相對溫柔的媽媽身上。因為媽媽讓他覺得安全。
孩子的行為多像我們自己,我們面對領導和上司往往連一句硬話都說不出,可是面對孩子,我們任意挑逗,他生氣了就是小氣,他哭泣了就不是男子漢了。
2
無獨有偶,朋友家的孩子小禹是一位活潑、好齊心強的8歲男孩。
多半時間,他的表現都還算很平常。但是一天當中,大概會有一到兩次,他變得興奮、好動、吵鬧。
這天晚上小禹的爸爸下班回家時,一開始總是冷靜、客氣地請小禹安靜下來,要他玩游戲的時候靜一點。
爸爸一開始要求時,小禹的反應和大多數孩子都一樣:他對爸爸的要求置之不理。
一會兒,爸爸的聲音開始提高了:“你給我安靜下來,不然就回房間去!” 小禹回答:“好啦”,但他并未表現出任何安靜下來的舉動。最后,爸爸生氣了,他開始大叫:“如果你不馬上安靜下來,我就要揍你了!”
這一次,小禹變安靜了,而且安靜的狀況維持了一個多小時。之后又是一個爸爸不愿意看到的循環開始……
在這里讓我們看看爸爸和小禹從彼此身上學到些什么。對小禹來說:“他已經學到,爸爸第一次要他安靜的時候,他可以不用做到。等爸爸提高音量,還是可以什么也不用做。在提到揍人之前,完全可以不用理睬。只有當爸爸說揍人的時候,那才是認真的。”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他從這里開始學到了,任意胡為和恃強凌弱……
一般情況下,做爸爸的可能會認為,小禹只是個不聽話的小孩。實際上這句話只對了一半,在這件事上他這個做父親的,本身也是問題的一部分。如果爸爸能夠承認這一點,他對整個情況的分析角度就會更寬廣。
爸爸學到的事情是,我的威脅無效。憤怒和打人才能得到我想要的效果。那么有沒有一種即讓小禹聽話、卻又不一定要動武的辦法,同時還能讓他明白的道理呢?
應該說是有的,如果這個爸爸看到和想到了以上的癥結,那就說明他已經領悟到一件很重要的事。他了解到,他對小禹的反應方式,也是小禹之所以不聽話的部分原因。
許多父母不愿承認這一點。因為他們無法正視自己或許也做錯了一些事。很多時候父母與孩子都需要調整和改變行為。
我們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都要多多設想一些對孩子將來所能產生的影響,這樣,在生活中我們才會隨時幫助孩子學會處理問題和調節自己的能力。
我們成為父母的這個時代給我們的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們不僅僅是給孩子提供物質需要,更重要的是通過每件小事來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擁有良好的品格,才能讓孩子的人生過得更加幸福和快樂。
(懷左同學第三期訓練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