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那對兄弟發生的追風箏的故事,經過閱讀而鮮活的跳躍在腦海中,尤其風箏大賽上的角逐與追風箏的畫面,那份熱鬧是孩子們的記憶,也是民族的樂事。
從來沒有放風箏的我,對于風箏像是另一個國度,直到搬到新居后,在公園里遇到放風箏的人。在晴空的日子里,總有三兩個人,拿著厚厚的纏線,順著弧線仰望,在模糊的視野里,有著小小的斑點在空中飄蕩。對此,只能是無比的敬佩。
揭開放風箏的面紗,是源于今天遇見的一個人,一個六七十的老爺子。老爺子獨身一人,在公園的草坪的一端樹立起風箏,然后慢慢的離開布線,也許是風的緣故,這盞風箏常常會倒下,也是這兩三次的往來引起我們的注意。
老公熱情的搭了把手,面紗從這一刻掀起,老爺子在遠處輕輕的抖了下風箏線,被老公舉在頭頂的風箏輕輕的開始滑翔,本擔心錯過了一陣清風而失敗,卻看見風箏穩穩的在老爺子一張一弛之中緩慢的升空,漸漸的駛向高處,奔向人們無法輕易攀爬的高度。
老爺子是本地人,地道的話語只能猜測的明白二三分,他講著放風箏的要領在于長長的布線,而布線要在二十多米。對于放風箏,老爺子有著幾分的得意,說起來很是開心,而在意風箏的他,也似乎疏遠了人們,隨著風箏調節自己的位置。
似乎放風箏的都是男子,才有力氣帶動那長長的漂泊。放風箏尤須一種淡然,也是性子淡的人才可駕馭。更要耐得住獨處,當風箏飄與遠方,世界靜的只剩下一根線。
一人一箏一線牽,放起的風箏,就是自己的一顆漂泊的心,肆意闖蕩的心,有家牽掛著。
放風箏的人,淡然、沉穩,與箏相持相守,怡然自得,恰是一番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