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舌尖”的朋友一定都很向往一碗正宗的岐山臊子面,做臊子面離不了肉臊子,今天我就教大家做岐山臊子。
岐山臊子面講究“薄、筋、光,酸、辣、香,煎、稀、汪”,這香和汪就全靠這岐山臊子。岐山臊子成品紅亮(絕對不辣,純純的香),酸香可口,肥肉肥而不膩、瘦肉瘦而不柴。以前生活困難,臊子主要用于做臊子面,以肥肉為主,因為肥肉容易出油,做出來的臊子面一口吹不透!現(xiàn)在生活好了,人們講究養(yǎng)生了,現(xiàn)在做臊子都是以瘦肉為主。其實做臊子以豬后臀肉最好,肥瘦相間,肥少瘦多,一點肥肉沒有做出的臊子容易發(fā)柴,咬不動!
一、材料:
1.豬肉(肥瘦 最好是后臀肉 純瘦做出來不好吃) 三斤(少了火候不好把握)
2.植物油(菜籽油最好) (用量跟據(jù)肥肉多少決定,至少是總肉量的一半)
3.蔥白 三根
4.大蒜 兩頭
5.生姜 一小塊
6.干辣角 十根
7.八角 五個
8.辣椒粉 (根據(jù)個人喜好,喜歡辣就多些,一般四湯勺。最好買菜市場那種用石磨磨出來的)
9.調(diào)料粉(十三香也行,半湯勺)
10.醋(推薦岐山天緣特級醋 一般超市能找到)
11.鹽(適量)
二、準備:
1.豬肉洗凈,肥瘦分開、切小片
2.蔥白洗凈切段
3.蒜剝好,每個蒜瓣一分為二
4.姜洗凈切末
5.辣角洗凈
三、步驟:
1.植物油與八角同時下鍋,起油煙關火,八角撈出(撈出的八角可放在油潑辣子里,特別香)。
2.待油溫稍降,將肥肉倒入,開小火(一定要小火,火大容易讓肥肉皺皮、瘦肉發(fā)柴發(fā)干)。
3.肥肉幾近透明時倒入瘦肉,翻攪變色后蓋鍋蓋,隔幾分鐘攪動一下。
4.湯汁由濁變清后放入辣角、蒜、姜末、蔥段,攪拌均勻。(此后不能再蓋鍋蓋,否則蒜會變成漿糊)
5.倒入兩飯勺醋,攪勻。
6.瘦肉軟爛后放辣椒粉、調(diào)料粉,不時攪動。
7.數(shù)分鐘后放鹽,邊放邊嘗,比普通炒菜味道重一點。如果醋味不夠,此時也可適量添加。加鹽后要不斷攪動,否則會粘鍋。
8.調(diào)味后再咕嘟幾分鐘關火。找容器盛出即可。
臊子在岐山既是調(diào)味品也是菜,只要有臊子,下碗白面條,揪一把綠菜下進去,出鍋拌上臊子就是一頓好飯!臊子制作過程中不加一滴水,所以特別耐儲存,小時候常常過年時做的臊子能放到割麥子的時候!當然,最好在半個月內(nèi)吃完,雖然耐放,久了味道就不那么鮮了!(平時做好放涼以后放冰箱保存更好)
做臊子的時候放排骨一起做,出來就是臊子排骨,別有一番風味,現(xiàn)在寶雞的大飯店里這道菜老貴了!
據(jù)說有人在新疆賣臊子面,用羊肉做的臊子,臊子面口味偏咸鮮,沒吃過,不過確實除了寶雞很少有人吃得慣完全正宗的岐山臊子面,都說太酸了!現(xiàn)在包括寶雞在內(nèi),好多館子做的臊子面口味上還是以咸鮮為主,醋只用于提鮮,所以如果您不是正宗的寶雞人,具體操作時可以適當調(diào)整一下醋的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