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妹在某知名互聯網保險平臺,這家平臺很知名,知名到做保險的人無人不曉,流量可想而知。
他們做過很多變現的嘗試,據他們說,做培訓的收入只有四位數,做商城(賣行銷輔助品)每天只有 200塊。這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家公司,一家行業龍頭。
保費收入每個月大約1億,其中車險6-7千萬,我們知道做車險是幾乎不賺錢的;剩下的保費都來自短險,以百萬醫療為主。
上半年我訪問過另外一家互聯網保險平臺,據說月活躍用戶10萬,注冊用戶有數百萬。我參觀了他們的辦公室,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大約200名電話坐席。他們的任務是給注冊用戶打電話,提升活躍度。我也注冊了這個平臺,當天晚上大約8點接到了電話。
以上第一家平臺在杭州,第二家平臺在廣州,我們分別稱呼杭州平臺和廣州平臺吧。
杭州平臺來找我的目的就想了解一下長險怎么做,因為他們在長險銷售上一籌莫展。
我對他們說:互聯網保險的B2C模式,也就是流量變保費模式是有問題的。因為保險和其它商品不一樣。其它商品,無論是服裝還是數碼,無論是食品還是家具,用戶是了解自己的需求的。流量大的平臺+優質的商品+促銷活動就會轉化成營業額,流量越大,變現越容易。
可是保險,用戶了解自己的需求嗎?不了解。用戶會主動來買保險嗎?很少。如果用戶真的主動來買保險,我倒是要警惕一下,這個人還能不能買保險。上周就有一個媽媽主動找我買保險,在我的反復盤問下得知她的乳腺有問題。
因此,在現有的產品邏輯下,互聯網保險的B2C模式,車險是最適合的,因為用戶是了解自己的需求的;一些短期險也行,但轉化率遠不如車險;長期險幾乎不可能,大多數客戶并不了解自己的需求,主動有需求的客戶又要防止帶病投保逆向選擇的情況發生。
我給杭州平臺的朋友講了廣州平臺的做法,我告訴他們,如果做長險,平臺和用戶之間需要一個人群,這個人群是幫客戶找到需求的。這個人群是線下隊伍也好,是電銷坐席也好,是全職也好,是兼職也好,總之,需要。這個人群不就是保險銷售人員嗎?
我沒有否認微信賣保險的意義,支付寶的保民公社也會做得很好。但未來的結果可能是,這些平臺需要跟專業的保險銷售人員合作。這種合作可能是全職的雇傭模式,也可能是兼職的進駐模式。
你說的未來保險代理人會失業的情況,我暫時還看不到,除非這個行業的邏輯改變。只是未來的保險代理人以什么樣的面目出現,這個是不一定的。避免失業最好的做法是什么?是讓自己有用。
況且,即使這個行業的底層邏輯改變又怎么樣?誰說我們只會賣保險?如果把我推薦陸金所理財看做銷售的話,我的業績也不錯吧?如果把我推薦好房好車好醫生看做銷售的話,我的業績也不錯吧?甚至我給某位張羅男女朋友都可以做得很好。
會銷售的人,到哪里不能活得很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