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給人的印象是靦腆、不善于表達愛嗎?那也許是上個世紀、上一輩的事情了吧。在改革開放后的三十年,除了經濟物質條件的極大豐富,也帶來了思想、意識方面的巨大轉變。現在的九零、零零后,也包括部分八零后,更會表達愛,接受愛。
001 肯定的語言
“你真棒!”“你真牛!”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口頭語,除了這些,我們學會了更多科學的肯定語言。我們是在被表揚聰明、有天賦中長大的,無疑這樣我們有了更多對“不聰明”、“沒天賦”的畏懼。
現在的我們對朋友、對孩子,肯定的語言是這樣的,“鋼琴彈得這么熟練,聽得出你付出了多少時間練習”、“游泳游得這么快,一定是付出了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吧”。
這樣的肯定語言,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智慧,更多的看重過程、努力,而非結果,可以讓我和你擁有更多的幸福感。
002 專屬的禮物
如果說物質豐富之后,大家什么都不缺少。那么在這個不缺吃也不少穿的物質豐富年代,什么能讓我們感覺到更多的愛呢?那就是別人對我們的用心。
專屬的禮物里,有別人對你喜好的細心觀察,有特殊日子、事件的專屬記憶。記得為了慶祝我結婚,朋友特意做了一對兒有著我們出去游玩照片的杯子,裝在漂亮的紅色心形的禮物盒子里,至今我都記憶猶新和感動。
在這個物質豐富的年代,我們更希望得到別人的心意。
003 特殊的儀式
儀式感是能夠讓你長期保有記憶的方式。
相信你記得小時候過年的味道,年夜飯、吃餃子、放鞭炮。那會兒,平日里雞鴨魚肉吃的少、餃子也不常見,所以這些就是留在當時記憶中的儀式感。
現在呢?平日里的飯菜跟現在的過年沒什么太大差別,你可能很難從中找到過年的味道。那么,這時創造新的儀式感特別重要。
在特殊的日子,做一些平時不做的事情。比方說,每年春節全家出游度假、每年端午節帶孩子們包粽子……繼續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儀式感。
不管我們處在什么樣的時代,表達愛、接受愛,都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更幸福。欣然接受別人贊美的語言,也不吝嗇肯定別人;關注別人的喜好細節,設置專屬的禮物,表達自己的愛意;給自己和家人特殊的儀式,把美好留在心里。幸福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