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始,是鄉人們回娘家的日子。說起回娘家,其實大都是較為年輕些的女人們,帶了夫婿或孩子一塊去的。年紀大些了的女人們,初二想回娘家也罷,那已經出嫁的女兒們會于初二來,因此,作為出嫁女的媽媽,只有等到來家的女兒回去后,才能回自個的娘家了。因此,初二后,路上車水馬龍的,往來穿梭的摩托車和汽車,穿街繞山,給蜿蜒曲折的鄉村山路增添了節日的色彩,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過年,好像只為小孩們打造的一個一年一次的盛典般,在他們濃烈的期許中到來了。從大年三十,屁顛屁顛隨著大人跑進跑出的忙活,貼春聯時遞上一卷膠紙,傳去一個橫聯,眼睛左右掃描看看橫聯有沒擺平,“右邊放高一點” ,“放下一點”, ? “往左一點”, ?“好了好了” ,像個大人般的指手劃腳,是那么的積極。大人們站在高高的梯子上,順從的聽著孩兒的口令,經過三番五次的比劃擺弄,終于把橫聯貼在高高的門框上,下得梯子來,左右對照,凝視良久,滿意的點點頭,然后對著孩兒說 : “不錯,不錯,貼得蠻中的,不歪不斜,剛好。” 說完,順勢摸摸孩兒的頭,豎起大拇指搖晃兩下,孩兒如獲至寶般,興高采烈的拍手蹦跳起來 : “我家的對聯貼好嘍!貼好嘍!”好像今天貼了對聯,就是大年初一到來了。
到了年初一,穿新衣,自不必說了。然后眼巴巴的等著大人忙完家務,能抽空發了一個紅包。這是期盼了許久的愿望啊!大人們每每會叮囑一句 ?: 錢要保管起來讀書的啊,別用完了。男孩兒嘴里應著 : 好啊,好啊。一轉身,或許已朝著店鋪去了。燃放幾個“響炮”,是孩兒們夢寐以求的事兒。掏出打火機,一手“啪嗒”點燃了炮兒,然后扔進水里,看著濺起的水花,聽著一聲沉悶的“蹦——叭——”,那種視覺聽覺帶來的震撼,令孩兒們激動又興奮!也有些乖巧聽話的孩兒,把紅包如數交給父母長輩大人,也有的小心翼翼的收藏了,過了些時日拿出來,細數花花綠綠積存的愛心,然后悄悄透露給家人 : 我今年又收了好多紅包……那份竊喜和幸福,像紅紅的紅包一樣透著隱隱的光暈和閃亮。這是儲存后的美好,不像炮兒那樣,砰然烈動,倏忽湮滅,然后悄無聲息的沉淪。她是慢慢堆積成山的小欣喜,給人累積希冀,心腦儲存的美好,總能幸福一段日子了。
當地有句俗話說 : 有吃沒吃,玩到初十。當然,在現實中,很少村人是真正閑玩到初十的。一年之計在于春,耕種的農人,在人來客往的忙碌幾天后,又投入到春耕的忙活中了。出門求財的年輕人,也在家熱鬧些時日后,急急往城里淘金去了。這樣的,三百多天后,又將迎來一個喜氣洋洋的春節。年復一年,懵懂孩童長成了朝氣蓬勃的少年,再從少年長成躊躇滿志的青年;青年,經過時間的洗禮,變成了沉穩睿智的中年,倏忽的,到了白發蒼蒼閱歷豐富的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