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最愛問小朋友的兩個問題:一、爸爸和媽媽你最喜歡誰?二、你的理想是什么?
第一個問題純屬喜歡看小朋友糾結的表情;第二個問題,在小朋友還不知道理想為何物的時候,問這個有意義嗎?
記得小學時,大家的回答很雷同,幾乎有些標準答案。例如,長大后要當科學家(最佳選擇)。
那時候對于天真的我來說,科學家只是一個詞語,完全不了解科學家是做什么的。要當數學家,當發明家。總之,幾乎所有答案都有一個
‘家’作為后綴。
那時我還傻傻地思考地思考過這個問題。科學家不知道要做什么;數學家聽上去好難;發明家,連手工都做不好的人能當發明家嗎?真是個傷腦筋的問題啊!現在想想,當時老師也許不是問理想,而是讓大家造句。
再次聽到理想這個詞,是上中學時。英語老師不知怎么想的,也幼稚了一回兒,問大家的理想。那時好像還沒學科學家這么復雜的詞,大家的答案幾乎都是老師之類。問了許多人但回答翻來覆去就那么幾個,畢竟詞匯量不多,聽上去體面的職業也就那么幾個。
等問道我時,那幾個常見詞已經被反復說了好幾遍。我當時思索了一下,好像只有
‘farmer’這個詞沒人說。我大聲講出來。全班靜默兩秒鐘,然后哄堂大笑。沒錯,我被嘲笑了。老師尷尬地制止了同學們,說道‘當農民也沒什么不好。沒有農民,我們吃什么?’。
咦!?難道不是造句嗎?我有點蒙。另外,
‘farmer
’這個詞不是還有農場主的意思嗎?和中國只有一丁點土地的農民比起來,擁有大片土地,機械化種植收割不是很好嗎?究竟有什么好笑的呢?好像我說了不該說的話一樣。
瞧,在大家心里
‘理想’也有標準化答案。沒準,還有高低貴賤之分。不管小時候的理想是什么,長大后再也沒人問過你的理想是什么?
說了這么久的
‘理想’,我才發現我并不清楚‘理想’的確切含義。無論是小學時的我,還是中學時的我,還是現在的我都不清楚。所以,我請教度娘。以下是度娘的回答。
【
理想,是對未來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也比喻對某事物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觀念。是人們在實踐過程中形成的、有實現可能性的、對未來社會和自身發展的向往與追求,是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
在奮斗目標上的集中體現。】
我愕然,原來理想是這么復雜的東西!?難怪現在都沒有人問。
理想似乎成了小時候的事。如果那時你沒想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長大后,你很可能來不及想,就被眼花繚亂地物質迷了眼睛,滿腦子都是掙錢之后,
‘買,買,買’。
或者各種抱怨,各種牢騷,各種上網殺時間,就是沒時間考慮
‘理想’這個聽上去高大上,又久遠的問題。
又或者你考慮了,卻覺得自己年紀大了,有心無力。有了家庭的重擔,不敢為了理想孤注一擲,奮力拼搏。
所以,我們總是很慷慨地為電視上那些堅持自己理想的人點贊、歡呼,卻很少為自己的理想花費時間。你可以大肆贊美別人為理想挨餓受凍,但沒法自己為理想挨餓受凍。
如果你那么做了,總會有
‘關愛你的人’告誡你‘先找份穩定的工作,填飽肚子。勤懇掙錢是硬道理!’。然后,你會感激涕零,虛心接受建議。讓‘別人’去為理想奮斗吧,我坐在旁邊為‘別人’喝彩、點贊。
瞧,理想就是那么近,又那么遠。近到可以舉手摘星,遠到一輩子只能仰望。當然,它也有可能被現實吞噬。那時,你的星空就只剩下人工照明。
所以,你的理想離你有多遠?又或者只是一個人造穹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