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豐滿,從來不會干巴巴的。
文 / 廖瑋雯
朋友給了我一大罐干果。準確的說,應該是干蔬果。有茄子,有豆角,有棗子,有紅薯……,真空包裝,脫水烘干。各種蔬果全都徹底沒了特色,口感一樣,入口酥脆,依稀還有一點原味,第一塊吃起來有點新鮮,誠然,此新鮮并非彼新鮮,多吃兩塊就覺得膩,再也不想多吃一點。
始終還是認為新鮮的,完滿的蔬果才能讓人大快朵頤,茄子溫潤,豆角爽咧,棗子嘎嘣脆,紅薯糯香甜,而不是全都被急凍烘干成了干巴巴的“餅干”,話說回來,不同的餅干還各具特色呢!
讓我想起現在流行的各種干貨類文章。譬如“三分鐘看懂xxx”,“幾句話弄明白xxx”……高度濃縮,寡淡無趣,既無味,亦不美。如同泡面。偶爾頂一下肚子是可以,吃多兩頓就會讓人無從忍受。
味道一樣的干貨不能讓人真正體會到事物的繁雜,情感的微妙,細節的動人,劇情的豐滿,它只是一種即食的快餐,囫圇吞咽之后,運氣好還能夠頂個飽,運氣糟肚子可就壞掉了。
所以,在一次講座里,我和同學們說,不要相信你手里那本干癟的教科書,它會讓你喪失對學習的興趣。
所有有血有肉,生動精彩的科學家,各種理論的誕生,各種實驗的緣起,全部都被一筆帶過,變的枯燥,沉悶,無聊,乏味。事實并非如此,如果你去閱讀原著,了解那些杰出的人物的生平,搞清楚各種理論的緣起,變化,你會發現,這一切實在是太有趣了,就和你爬到果樹上,采下最新鮮,最成熟的水果捧在手心一樣,簡直讓人垂涎三尺。
區區干貨哪里能比?
所以,有人問我,為何你會如此講究文字之美,為何要去把心理學科普寫得一如散文般,寫這么長,這又有什么用?直接給點干貨不好?
“這又有什么用?”其實是最沒用的話,所以,一旦過分熱愛干貨,一切都以有沒有用進行衡量,生活就會開始干癟,愈發乏味。人會變得匆匆忙忙,急功近利。
吃飯本質上是為了飽肚。但是,懂得無用之用的人,會去享受整個過程,認真選擇食材,思索巧妙搭配,煎炸烹煮,蒸炒燉熬,就連餐具,也有幾分講究。片面追求有用的人,就享受不到這一個樂趣所在,只能滿嘴塞滿“干貨”,一杯水下去,嗆得直咳嗽。
一次坐車,過高架橋,剛好可以完整地看到日落,夕陽西下,晚霞滿天,那幅畫面,極為壯美。急匆匆地趕路,本來與我沒什么交流的司機轉過頭:“你看,多美啊!”那一刻,我們互相理解,彼此有了交集,因為我們共同欣賞到了美景,產生共鳴。
美的東西誰不喜歡?但是,美的東西又有什么用呢?
charles danezig在《為什么讀書》中說到:人們對文學的一個定義,就是它或許是唯一不以有用為目的的文字形式。
對呵,文字不是說明書,不是回憶錄,不是綱領,不是教程,而是看起來沒什么用的東西,一如繪畫一般,但是,我們還是盡量讓它顯得美一點兒,再美一點兒。
讀者告訴我,看我的文章,讓她感到舒服,平靜,我想,這種感覺,勢必是所謂的干貨給不了的。
無用之用,如此而生。
遠離干癟的干貨,遠離匆匆忙忙,追名逐利的“干貨”生活,你就能在生活之中發現美,當你懂得美,生活就會變得豐富、精彩。當你開始享受生活,熱愛生活,你就能去感受到愛。能夠感受到愛的人,心理就會變得健康。
畢竟,能對一抹斜陽,一江春水感到喜悅,去為一曲音樂,一個故事熱淚盈眶,充滿了好奇心,對生活興趣盎然,對苦難滿懷慈悲的人,無論身處何時何地,何情何景,都能感受得到生活所蘊藏的美好。
這比靠著“泡面”生存,腦袋里堆滿了該死的“干貨”,活得匆匆忙忙,急功近利的人,不知要好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