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聽得是崔玉濤的解讀帶孩子看病中的N種細節。
一、孩子生病意味著什么
生病的過程是機體在受傷的時候同時促進機體機能的提高。家長在討厭生病的同時要尋找到機體受傷和促進機體機能提高的平衡。
二、孩子生病后家長最希望什么
孩子生病后,家長肯定希望孩子盡快好起來,但是家長應該怎么做呢?從三個方便講述:
1、如何向醫生提供病史
1)疾病過程回顧:告訴醫生發現生病的時間,而不是覺得生病的時間,真正生病的時間是判斷不出來的。不要去推理生病時間,比如應該是什么時候不舒服的。家里有沒有類似情況,比如家里有沒有人感冒;有沒有過敏史。告訴大夫孩子最不舒服的地方,比如因為孩子以前半夜從不哭鬧,昨天晚上哭鬧,然后發現發燒了。要如實描述,不要感情化渲染。
2)簡單明了記錄:數量化記錄,比如發燒到底多少度;最好用電子體溫計測腋下,如果用耳溫槍,必須把耳溫槍完全塞到耳道。拉肚子的,用手機拍照,給大夫參考。
? ? ? ? ? ? ? ? ? ? ? ? ? ? 持續化記錄
? ? ? ? ? ? ? ? ? ? ? ? ? ? 書面化表達:把孩子的情況書面記錄下來,這樣醫生看的快,了解的多,能在有限的時間里利用率更高
3)癥狀變化的過程:是不是給孩子吃藥了,吃完藥后的情況等等。告訴醫生吃的什么藥,記不住藥名用照片,這樣醫生能知道吃的藥是否合適,是否繼續吃或者換藥。
4)敘述癥狀得當:要實事求是,不要夸大
5)一般癥狀的變化:吃喝大小便都代表了孩子的狀況。
2、醫生做什么
1)詢問病史
2)查體、化驗:查體是根據病史相應的檢查,不是全面檢查。根據查體和病史化驗。然后出診斷結果。不是藥開的越多越好,一定是恰如其分。
3)診斷:注意問醫生什么時候復診。復診找同一個醫生,保持診斷治療的連續性。
3、怎樣理解醫生的治療方案
1)最佳治療:應該是適宜治療而不追求速度,卻對孩子機體有損傷。
2)全身治療和局部治療,不要為了快速治療使用輸液
3)藥物治療和物理治療:家長要注意藥物的副作用,不要一味要求新藥,重要的是對癥,明確吃這個藥的作用和目的。
4)癥狀變化和疾病過程:比如發熱的變化,咳嗦變成腹瀉
5)治療方案和依從關系:所謂孩子不吃藥,其實還是家長覺得孩子可以不吃 這種藥,所以要選擇一個認為放心的醫生或者醫院看病,然后完全按照醫囑就做。依從性在于家長而不是孩子,但如果孩子的表現和平時完全不一樣,比如一輸抗生素的時候孩子就像瘋了一樣,有可能是孩子不舒服,比如抗生素過敏。
三、如何關注愈后
病的恢復一定是需要時間的,不能很快就完全好。很多時候是不需要持續不斷的用藥的。
四、營養與疾病治療
生長發育靠營養,疾病治療靠藥物,營養支持增療效,藥物營養齊奏效。如果孩子就是喝奶就能有足夠的營養支持,就不需要加輔食。營養的添加要和大夫溝通,不是簡單的覺得怎樣就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