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講到,劉邦擔心諸侯入關后,丟掉自己千辛萬苦得來的勝利果實,所以采納了一個餿主意,守住函谷關,不讓諸侯聯軍進入關中。這一決策完全是拍著腦袋做出來的,根本沒有進行可行性論證,最后導致項羽強行攻進函谷關,劉邦的十萬軍隊完全暴露在了項羽四十萬精銳部隊的打擊范圍內,如果項羽一旦發起攻擊,劉邦則毫無招架之力。然而項羽也的確在厲兵秣馬,準備次日就對劉邦展開軍事打擊。
《資治通鑒》原文: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張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與俱去,曰:“毋俱死也。”張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驚。良曰:“料公士卒足以當項羽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張良曰:“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之不敢叛也。”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張良曰:“秦時與臣游,嘗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于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張良出,固要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曰:“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沛公曰:“諾。”于是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羽。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羽許諾。
項伯報信
這位項伯身份可不簡單。首先他的官職是左尹,在楚國算是很高的級別了,其次他姓項氏,是項羽的長輩,在軍中地位很高。項伯和張良私交很好,擔心自己的老朋友會在第二天的軍事打擊中命喪黃泉,于是連夜跑到霸上找到張良,把項羽的計劃和盤托出,目的是讓張良趕緊逃命。張良與項伯的關系,《資治通鑒》早有交代,張良早年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失敗后,隱居下邳,以任俠身份生活了十年。這十年中,只記載了張良兩件事,其中一件就是藏匿項伯躲過了秦兵的搜捕,才保住了項伯的性命。所以,今天項伯連夜給張良報信,實際上是為了報答當年的救命之恩。
劉邦大驚
張良得到密報后并沒有一走了之,而是再次表現出了當年的任俠精神,對項伯說:“我為韓王送沛公,今沛公有難,我如果一走了之那我不成為不義之徒了嗎?所以我必須把這件事告訴沛公。”當張良把項伯帶來的信息告訴劉邦后,劉邦大驚失色。張良問劉邦:“你認為以你的實力能擋得住項羽的進攻嗎?”劉邦沉默了很久后說:“不能,那該怎么辦呢?”
項伯斡旋
張良對劉邦說:“你趕緊去給項伯說,讓他轉告項羽說你從來都沒有背叛項羽的想法。”劉邦又問:“你認識項伯嗎?”張良把自己與項伯之間的交情給劉邦介紹了一下。劉邦又問:“你倆的年齡誰大誰小呢?”張良說:“項伯年長。”劉邦急切地對張良說:“趕緊把項伯請來,我有話要對兄長說。”一貫傲慢的劉邦見到項伯后立刻表現出了恭恭敬敬的姿態,先是奉上美酒,再和項伯約定結為兒女親家。劉邦在用人方面確實厲害,并沒有直接求項伯幫忙,而是先把對方和自己的利益綁到一塊。好了,現在我們是一家人了,這樣一來,話就好說了。劉邦對項伯說:“我入關以來秋毫無犯,府庫封存,封閉函谷關是為了防止盜賊出沒,我在這里日夜思念將軍的早日到來,怎么會背叛將軍呢?請您替我給項將軍解釋一下,這完全是誤會。”項伯答應了劉邦的請求,對劉邦說“沛公明天一定要早點到鴻門,當面給項羽講清楚,親自向將軍請罪。”項伯的言下之意是,我回去一定會盡力斡旋,你也要表現出真摯的誠意配合我,這樣才能讓你們消除誤會,冰釋前嫌。沛公答道:“諾。”于是項伯又連夜趕回鴻門,把劉邦的話轉達給了項羽,又對項羽說:“要不是劉邦先進入關中,我們也不可能這么容易就到達咸陽,你要是去攻打一個有功之人,恐怕就會背上一個不義之名呀,不如和劉邦搞好關系。”這話說得在理,項羽也就同意了項伯的意見。
《資治通鑒》原文: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羽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隙。”項羽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生)〔至〕此!”項羽因留沛公與飲。范增數目項羽,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羽默然不應。
鴻門相會
第二天一早,劉邦帶著百余騎到鴻門軍營來見項羽。劉邦表現出了誠懇的態度,說大家本來就是以推翻暴秦為共同目標的好戰友,你戰河北,我戰河南,我都沒有想到能最先進入關中,我一直在這等將軍的到來,今天總算相見了。但現在有小人挑撥,才讓我們兄弟二人心生閑隙。項羽聽了劉邦這么一說,自己反倒有了愧疚,隨口說:“我是聽你的左司馬曹無傷說的,要不然我怎么能如此呢?”項羽內心已然有點不好意思了,所以留劉邦一起喝酒。酒席間,范增數次向項羽舉起玉玦,暗示項羽趕緊下決心殺了劉邦以絕后患,但項羽假裝沒有看見。
《資治通鑒》原文: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莊則入為壽,壽畢,曰:“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羽曰:“諾。”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項莊舞劍
范增見項羽沒有反應,于是自己起身走出帳外,把項莊叫過來說:“我們的君王太仁慈了,對劉邦下不了手。你進去向劉邦敬酒,然后舞劍助興,借機將劉邦刺殺。如若不然,我們所有人都會成為劉邦的階下囚。”項莊按照范增的意思行事,舞劍間,一直伺機刺殺,但是項伯亦起身同舞,用身體護衛劉邦,項莊終究沒能完成刺殺任務。
《資治通鑒》原文:于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噲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遂入,披帷立,瞋目視項羽,頭發上指,目眥盡裂。項羽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也。”項羽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羽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其上,拔劍切而啖之。項羽曰:“壯士能復飲乎?”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豪毛不敢有所近,還軍霸上,以待將軍。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爵之賞,而聽細人之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將軍不取也。”項羽未有以應,曰:“坐。”樊噲從良坐。
卮酒彘肩
張良坐不住了,走出帳外去找樊噲。樊噲急切地問:“里面啥情況?”張良說:“項莊表面上舞劍助興,實則是為了刺殺沛公。”樊噲說:“情況緊急,我得進去,不行就給他們拼了。”樊噲一手提劍,一手持盾,徑直沖進帳內。衛兵攔著不讓進,樊噲用盾一下子全都推倒在地,大步走進帳內。瞋目項羽,怒發上指,眼眶迸裂。忽然間沖進來一個愣頭青,項羽吃了一驚問是何人,張良回答項羽說是沛公的參乘,名叫樊噲。項羽給樊噲賜了一斗酒,樊噲謝過后,站著一飲而盡。項羽很是欣賞樊噲的英雄氣概,于是又給樊噲賜了一條生豬腿,樊噲來者不拒,把盾牌放在地上,將豬腿置于盾上,用劍切下肉來直接生吃。項羽一看更是喜歡,對樊噲說:“壯士還能再喝酒嗎?”答:“死都不怕,還怕你區區一杯水酒?惜日秦王心如虎狼,殺人唯恐殺之不盡,用刑唯恐刑之不及,所以天下才紛紛背叛。懷王與諸將有過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沛公最先進入關中,然秋毫無犯,還軍霸上,等待將軍的到來。勞苦功高不說封賞,反而聽信小人之言,準備諸殺有功之人,這和暴秦有什么區別,將軍是不是不該如此呀?”這一番話說得項羽竟然無言以對,最后只說了一個字:“坐”。于是樊噲就坐到了張良的旁邊。
《資治通鑒》原文: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如今人方為刀俎,我方為魚肉,何辭為!”于是遂去。鴻門去霸上四十里,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樊噲、夏侯嬰、靳彊、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驪山下道芷陽,間行趣霸上。留張良使謝項羽,以白璧獻羽,玉斗與亞父。沛公謂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間至軍中,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將軍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亞父足下。”項羽曰:“沛公安在?”良曰:“聞將軍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項羽則受璧,置之坐上。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將軍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
不辭而別
樊噲沖進帳內對著項羽就是一頓數落,這樣一來,才給如坐針氈的劉邦贏得了一絲的喘息之機。須臾間,劉邦抓住這一時機,起身外出準備去上廁所,順便拉上樊噲一起出去。劉邦走出帳外對樊噲說:“我得趕緊走,只是還沒有給項羽告辭,這如何是好啊?”于是樊噲說了一句流傳至今的名言:“如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還告什么辭呀,你就趕緊走吧,別再講究什么禮數了。”劉邦聽了樊噲的話后,劉邦二話不說一溜煙的自己騎馬往霸上跑去。從鴻門到霸上有四十里地,劉邦獨自一人騎馬在前跑,樊噲、夏侯嬰、靳彊、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行從驪山走小道返回霸上。張良繼續留在宴席現場,估摸著劉邦已經回到軍中了,才起身向項羽辭行說:“我們沛公不勝酒力,不能向項將軍辭行了,托我向將軍獻上白璧一雙;另外玉斗一雙獻給亞父。”項羽問:“沛公現在在哪呢?”張良答:“沛公聽說您有意責怪,就先行告退了,這會已經回到了霸上軍營中。”項羽接受了張良獻上的白璧,小心放到自己的坐位旁邊。范增接過玉斗,直接扔在地上,拔劍將其擊碎。氣得范增直接爆了粗口,說項羽是“豎子”。豎是指未成年的奴隸,在當時是通用的臟話。大意是說:“你這個臭小子真是不足與謀大事呀,將來奪得天下的必定是沛公,我們今天這些人終將會淪為劉邦的俘虜的。”劉邦回到霸上的軍中,二話不說,立即諸殺曹無傷。
疑竇叢生
鴻門宴的故事講完了,其過程驚險,畫面生動,精彩絕倫。如果從文學高度來看實在是挑不出半點毛病,但是如果我們試著還原一下歷史真相,就會發現其中還是有很多疑點的。
疑點一,劉邦聽取了封鎖函谷關的建議,這么大的軍事部署,作為第一謀士的張良竟然毫不知情。
疑點二:既然劉邦決定了封鎖函谷關,就應該借助函谷關的天然屏障,同時派重兵把守。但是,函谷關似乎不堪一擊,很容易就被項羽攻破了。難道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只是一句象征性的空話嗎?
疑點三:劉邦在鴻門宴上,明明已經和項羽和解,為什么還要急著返回霸上呢?雖然范增一直對劉邦心存殺機,但是他說了不算,最終決策權在項羽。劉邦不辭而別,很可能會弄巧成拙,把本以安撫好的項羽再次激怒。
疑點四:從鴻門到霸上有四十里,劉邦就算騎馬也要走上好長一段時間,這期間,難道就沒有人會注意到劉邦的缺席嗎?
疑點五:難道說劉邦回到霸上就安全了嗎?如果劉邦處于霸上軍營中就能保證安全,那他為什么要冒險去赴鴻門宴呢?
這些疑點我們已經無從考證了,但是,可以確定的一點是,此時的劉邦故意放低姿態,承認了項羽作為江湖大哥的地位。站在項羽的立場來看,也是如此,其實項羽要得就是劉邦對自己江湖地位的認可。通過鴻門宴,雙方達成了共識,接下來就是項羽這位帶頭大哥進駐咸陽,對秦后的天下秩序進行重新安排,對勝利果實進行統一分配。項羽到底是如何分封天下的,我們下一篇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