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劍圣喵大師 ??Eleven客
01
前兩天網紅考研教師張雪峰,出現在《奇葩大會》第二季的節目中,節目一經播出“張雪峰”、“張雪峰婚姻觀”?等話題就在網絡、微博掀起了熱潮。
網友紛紛質疑張雪峰在節目中表達的觀點,更有網友對其傳統的婚姻觀進行批判。
網友表示“我理解他的觀點,但他的觀念讓我感到難過?!?/p>
看過張雪峰講課視頻的同學們,都對他的講話方式再熟悉不過了。超快的語速,激昂的語調,再加上豐富的表情變化以及肢體擺動,視頻幀幀都是表情包。
看節目的時候,他本人一上臺,我感覺就是在看他考研講解視頻,飛快的語速,讓蔡康永老師也忍不住發問“你怎么能有這么快的語速?”
在這一期節目中,張雪峰又再次爆出了驚人的言論。
“為了父母,和現任妻子閃婚”“30歲前必須結婚”等。他就像把自己局限在各種條條框框中,認為遵循條條框框才能過上美好生活,并且覺得這應該是大多數人的渴望的生活。
張雪峰在節目中表示,「不能等父母沒有時間了你才去盡孝,百善孝為先」。所以他為自己定了一個人生KPI:30歲前必須結婚。在結婚前一個多月時,和前任分手,但日子定了就必須結婚,所以40天內,他與另外一個人閃婚,為了完成自己的KPI。
也許,前任離開他的原因就是,沒有哪個女人愿意把自己的婚姻綁定在一場人生的KPI考核上。
封建社會給女人的考核還不夠多嗎?
如果婚姻是一場KPI,那女人會不會有以下工作目標?
32歲是不是必須要生個娃?
生個娃是不是還必須是個男的?
四十歲是不是還必須保持少女感?
萬一父親有一個心愿,需要在婚禮現場親吻下兒媳呢?要不要滿足。
隨后張雪峰在節目中給觀眾舉了一個朋友的例子。因為他父親肺癌晚期還有3個月存活時間為了完成父親心愿,突然閃婚。
可我覺得,父母在去世前,唯一的愿望,應該是希望你好吧,而不是強迫你做你不喜歡的事。
如果結婚是一場考核,婚姻就是一場交易,生娃就是一項任務,那愛情就是一種企業文化。
那生活就只能是一份工作,女人就是一個員工。
張雪峰在《快樂大本營》參與一個模擬面試和求職的環節。作為面試官,張雪峰直言不諱,「我個人非常討厭求職時問五險一金的員工,如果你進入這個職場的目的是為了退休以后拿退休金,那你也就沒啥追求了?!?/p>
眾多網友認為,這是一種掠奪員工救命錢的霸道行為。
顯然,在張雪峰的企業里,權益是很難得到保障的,一切為公司利益著想。
請不要成為狼性文化企業的員工,更不要成為狼性文化家庭的太太,你的人生永遠你自己做主。
02
除此之外,張雪峰還在節目中提及到自己的座右銘:
25歲時,讓父母意識到他們有個好兒子:
35歲,讓老婆意識到她有個好老公:
45歲,讓孩子意識到他有個好父親。
管別人再怎么糾正他,他依舊遵循著他這套「好男人衡量理論」。在其他綜藝節目中,他曾批駁賺不到錢的男人,還表示「讓老婆過上好日子是每個男人最起碼的原則」。
正如肖驍質疑他:他覺得他認為的美好生活就應該是大多數人認為的美好生活,這讓我十分接受不了。
一個男人在成為“好孩子”“好丈夫”“好爸爸”之前,他最需要成為的,就是一個好人。
一個男人能賺多少錢,取決于在生活中他意識到了多少責任,選擇背負多少東西。
朋友趙博士畢業在高校任教,只有八千元的工資。他一直安貧樂道,一頭扎進科研里,享受老師加科學家的清貧生活。
他結婚后,發現妻子工作辛苦,他為了讓妻子少承擔點生活壓力。他主動把其他老師嫌棄的監考、值班、輔導學生一類的工作攬來,每個月多賺兩千。
當孩子奶粉錢昂貴時,他放下了學者的清高,講起了考研面試,一個月多賺五千。
確實,他沒有張雪峰的成功,但他是我心中的真正好男人。
03
現實生活中,閃婚的人怎么樣了呢?
當你翻開知乎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你會發現,點贊最高的往往都是那些閃婚后,獲得了幸福,看著他們滿屏幕的火車票和結婚證,你瞬間對愛情有了信心。
然后一位網友說出了真相:“請社會經驗不足的未婚女性重點翻閱匿名用戶的答案。”
當你翻看匿名用戶的回答時,你會發現,閃婚中有好結果的人微乎其微。
有的正以非法集資名義起訴前夫。
有的正以婚內轉移財產罪狀告前妻。
甚至有網友總結出了閃婚之所以會產生如此天差地別兩種結果的原因。
如果閃婚是因為雙方見到對方便產生強烈的情緒沖動,并且兩人在之前的戀愛中已經大致鎖定了自己的喜歡的人,正好發現對方就是這一款時,這樣的閃婚會走向幸福。
如果閃婚是為了完成某種任務,為了迎合某些人的期待,那么閃婚必將走向互相折磨的境地。
閃婚是很效率,是非常激情。
可是閃婚也讓人失去了深度認識對方的機會。
在不了解對方家庭情況,包括債務經濟糾紛等非常不浪漫的因素,閃婚就是一種高風險。
婚姻時,婚姻登記處的人會配發這樣一本手冊,不知道陷入愛情的新婚夫婦們,有沒有深入思考這樣問題。
作者傅踢踢這樣說到:婚姻不是臨了上架的貨品,不是瞬時的一錘子買賣,你用40天去完成,當然也可能撞見剛好合適的那個。可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前期磨合期縮短所忽略的問題,必然在日后重新浮現。那時候,你要花更大的精力和成本去解決。
04
我舅舅也很希望我早日結婚,但是他的做法只讓我感動,不讓我難堪。
他是從一個長輩的角度上,幫我思考什么樣的人適合我,從而幫助你搜尋合適的對象。
有人為你搜索對象,絕對比你一個人搜索好,前提是幫你搜索的人精神世界不要比你貧瘠。
他為我介紹過一個父母都是大學老師的家庭,女兒也讀過很多的書,還是研究生。
我拒絕的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我暫時還不想結婚,可是我不能耽誤人家。
我舅舅使用了他過人的交際手段,不僅沒讓對面感到難堪,還讓我和他們家成為了朋友,如今這個姑娘哪怕已經結婚,還總是點評我的文章,他的爸爸還會打電話來說我寫得好。
經過我舅舅這么一折騰,我覺得,以后我結婚的話,我一定要娶一個喜歡讀書喜歡歷史的女子。
逼婚是一種反復挖你的傷口,卻不愿意幫助你解決問題,只給你定下“30歲必須結婚”這樣的標準讓你完成,這樣的孝順只能是一種難堪。
長輩對晚輩正確的關懷應該是這樣,他為你提供選擇,引導你思考問題,但他從來不逼迫你做出決定。
他在嘗試理解你,也在嘗試讓你理解他。
電影《剩者為王》里有一段話我感觸很深:“三十年前是她來了,才讓我成為一個父親。我也是希望她幸福,真真正正的幸福,能夠結一場沒有遺憾的婚姻。我可以把她的手無怨無悔的放在另外一個男人的手里,也不至于我后悔當初怎么就這么把她送走了。
……
有一天帶著男方,出現在我面前,指著他跟我說:“爸,我找到了,就這個人,我非他不嫁”。
“我覺著我都能想象的出那一幕,她比著勝利的手勢讓我跟她媽媽看,那表情多驕傲啊,你看我都真真切切的想到了,那我有什么理由不真真切切等她實現,那天什么時候到來我不知道,但我會和她站在一起,因為我是她的父親,她在我這里,只能幸福,別的不行?!?/p>
我覺得這才是父母對子女真正的愛。
加西亞·馬爾克斯在《霍亂時期的愛情》里是這么說的:真正的愛情需要什么?需要兩個人在一起是輕松快樂的,沒有壓力。
婚姻之所以脆弱,一方面是家庭觀念中個體主義的張揚,其次是中國式的婚姻在成為長輩和自己對抗家庭焦慮的一種錯誤方式。
人生的主場不該被任何人設定,哪怕他是我最愛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