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孩子是上天賜給我們的禮物,要感謝孩子的陪伴;都說要蹲下來看孩子,感受孩子的世界;其實,這些言辭的背后無不帶著高高在上的優越之感,顯示著虛假的低姿態。
其實成人也僅僅是比孩子多在這個世界經歷了一些事情,早一些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式,殊不知自己所認知的知識結構是基于多年前的社會背景和物質基礎,是否適用于現在的現實問題,是否適用于孩子多年后解決可能遇到的問題,自己形成了怎樣的自動化模式來保護自己,有哪些是可以教給孩子對于他來說是受用的呢?
那么如果家長對于這些是不能夠清晰的了解,又怎么站在自以為正確的位置指導孩子呢?
在第一次實習課的活動中,當我看到咨詢師面對眾多問題手足無措時,看到使用暴力和指責毫無效果時,我感受到自己對于孩子問題的無助與無奈,同時我也感覺到與孩子的溝通屬于無效,只能更促使她躲在“問題”背后不愿意出來,不愿意與我聯手處理問題。當我看到,咨詢師緊緊抱住來訪者,只是用雙手緊緊抱住,沒有更多的語言和動作,而“問題”卻處于被動,毫無辦法再奪回來訪者時,我突然感覺到,能與來訪者站在一起面對問題,對于來訪者的成長,對于解決問題是多么的重要。緊緊擁抱的雙臂是真正的發自內心的接納,不是高高在上的冷艷旁觀,更不是自以為是的指手畫腳,接納是感受到來訪者的情緒和思維,是與他一起聯手商討如何去面對問題,是跟隨來訪者的腳步去向他希望的方向。
那么反觀孩子的教育,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都是在有條件的愛中成長起來的,帶著很多的自我防御和自動化模式,然后理論知識告訴我們,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要陪伴孩子一起成長,要鼓勵,要…… 結果就是我們在糾結的內心下,在行為上做作的表演出所謂正確的行為。其實,孩子能夠感受到成人的不接納,能夠感受到指責和挑剔。
因此,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個人的成長,讓自己走出各種防御的重重包圍,感受到真實的自己,不是用理論指導自己從而指導孩子,而是用完善的人格影響孩子,使孩子不迷失在自己的防御中,使孩子建立足夠強大的內心。我想,內心強大的孩子,應該可以面對生命中隨時遇到的各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