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通常與美食關聯,與美德連一起有什么可探討的?再說,餐桌上還要進行哲學思考累不累啊?
母親是浙江人,吃浙江菜長大,又用浙江菜喂大了我和我的兒子。我一直深感不解的是,不知道基因在我和我家臭小子身上發生了什么突變。在離開家去求學后,我迅速地迷上了北方菜川味菜,而到上海工作后,我的口味立即轉向了西式餐飲。我的小兒比我更加厲害,他在初中遠赴大洋彼岸讀書后,立即愛上了西餐,哪怕回國也抗拒中餐。
確切說,小兒喜歡西餐是實實在在接受其味道。我喜歡的實為西式簡餐,因制作簡單,原材料可見,單人單份。沙拉、意面、牛排這些,只要原材料質優,烹調起來很簡單省時。特別是早餐,牛奶+白煮蛋+點心+咖啡,或者加點奶酪、水果,準備時間5分鐘足矣。少年時領跑早餐桌的清粥饅頭,早消失了,而且一點也不想念其味道。
不是說小時候吃什么奠定一生的口味嘛,媽媽燒的菜是最好吃的嗎?為什么這個法則在我和兒子身上失靈了呢?我在中國傳統生活方式中長大,堅信舌尖上的口味,代表著家鄉的味道,象征著對家鄉的眷戀。每每想到此,我心里都有點惴惴,也會對兒子迅速地拋棄了小時候的口味有些遺憾,是不是有點忘本啊?
在翻開本書,讀到“對鄉土物產的理想化,有可能造就狹隘的心態,把自己局限在生養自己的文化中。”豁然敞亮了,為了口味的改變給自己扣頂大帽子,完全沒必要啊。口味的變化可以促進心態的開放,小朋友那么容易地適應不同地方的生活方式,家長應當安心啊。在年輕的辰光,能夠心無羈絆地闖世界,吃嘛嘛香,那是孩子的福氣也是家長的成就。
《吃的美德》解決了一個小郁悶,算意外收獲了。吃在國人的印象里,通常與美食關聯,有做不完的文章,與美德連一起有什么可探討的?再說,餐桌上還要進行哲學思考累不累啊?
累,但是快樂著,還真有很多可探討的顛覆認知的觀念。譬如說本地菜,我們通常認為在本地區種植的蔬菜好吃又環保,因為可以免去長途物流和使用保鮮劑。事實并非如此理想化。英國有些家庭菜園的愛好者,自己種植自己吃,這個夠本地了吧。然而他們用于種植的作物,有美國買來的土豆西紅柿,荷蘭買來的胡蘿卜,伊朗買來的菠菜,意大利買來的方鳳草等等。更不用說在種植過程中,使用的來自世界各地的工具。以為的本地化,其實還是國際合作的結果,徹底的本地化會嚴重制約食物的豐富多樣。
本地化的另一個優勢,無需長途運輸,也不一定意味著能夠減少碳排放。英國學者研究表明,英國生產每噸乳固體(以黃油為例)的碳排放量是2921千克,而從新西蘭進口到英國含長途運輸在內的碳排放量僅1423千克。
怎么會這樣呢,真不可思議啊。作者解釋新西蘭適合全年的戶外放牧,乳制品的生產性碳投入比較少,而通過集裝箱運輸又比較高效。因此新西蘭的奶油抵達英國,可能比英國本地奶油的碳排放少。
所以說“獨立并不會讓我們更強大,相互依存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