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兩個孩子不如意時說話帶哭腔。積木兩塊按不到一起了,就帶著哭腔說:“安不上安不上。”燈沒有打開,帶著哭腔說:“沒有燈沒有燈。”姐姐看《貓和老鼠》弟弟要看《超級飛俠》,弟弟帶著哭腔說:“不是這個不是這個。”
……
? 孩子不能很好的控制情緒,是正常的,家長的管教就是演示給TA看。并且讓孩子知道為什么這樣別人接受不了。
一、表演版
聽到孩子用你不喜歡語氣說話的時候。表情夸張看著TA,比如瞪大眼張大嘴,手放耳朵邊,用機器人聲音說:對不起,你說什么,我沒有聽清楚。
下一次,聽到的時候。只做動作,不說話,孩子就會明白。
孩子被表演都笑了,說話就正常了。
二、 語言版:
孩子帶哭腔,我抓住的點是聽不清楚。這兩天,每當孩子帶哭腔的時候,我就看著TA的眼睛,平靜地問TA:“對不起,你這樣說話我沒有聽清楚,可以清楚地說一遍嗎?”問了2次孩子接著就能轉換表達方式,平靜地說出來了。為了鞏固效果,我會接著說:“謝謝你,換了表達方式讓我聽清楚了。你這個問題,需要媽媽做什么?”接下來,問題的處理就不是問題了。
我深深知道,孩子一個行為的改變,需要持續跟進。每當孩子帶哭腔,我就平靜的看著TA——這是接納孩子。然后說:“對不起,你這樣說我沒有聽清楚,你可以清楚的說一遍嗎?”“謝謝你換了表達方式,讓我聽清楚了”……這是禮貌回應和清晰表達信息植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