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決定命運”我低下頭羞愧的不敢抬起來,回想起,自己和班主任打招呼時的面無表情,回想起媽媽無奈的說我:“人家好好和你說話,你咋一點表情也沒有。”以及周圍經常出現的名詞:太內向、驕傲、以后會吃虧的.........起初我心里會反駁道:我認真的傾聽了啊,我也禮貌地打招呼了,為什么沒有同感的話要擺出熱情的表情,說出贊同的話語呢?為什么非要表現出一個微笑臉,我就是做不到,笑不出來。腦袋一下子重了起來,臉頰也微微發燙,感覺班主任這句話分明就是說給我聽的,我開始審視自己,你看看你整天一個人走來走去,別人呢?朋友一大堆,和老師的關系有那么融洽,你呢?老師分析成績也要專門把你跳過去,第一名到最后一名,就跳過我這個千年老二,社會靠朋友”你就算學習好,沒有朋友又有什么用呢?現在就僅僅在學校,你都嘗到苦果了。我開始不停的自我攻擊。十五、六歲,當我們處于一個不知道什么是自我思想,什么是自我生活態度的時候,大多數人應該和我一樣,覺得父母,尤其是老師(不僅人生經驗豐富而且也看過很多人的成長路程,覺得他們總結的道理就是對的了,自己不遵循他的經驗,以后是要栽跟頭的)高中時期的我們心智逐漸成熟,好像慢慢地感覺到一種趨炎附勢、虛假面具的生活方式,老師、部分同學、身邊的大人以及和朋友相處的感覺,真的就像一波又一波的浪潮一樣襲卷著你,我也一樣。心理一個聲音告訴我:這就是這個社會的生存方式。
高二我考到了重點班,新的環境到了,我慢慢開始改變自己,變得和大部分人一樣,下課和周圍的人聊天,嘻嘻哈哈的,自習課也會浪費時間去和前后左右說天侃地,其實我感覺這時的發展是正常的,我的狀態也很輕松快樂,高中同學之間相處只有白天在學校的時光,只要開開心心就行,我覺得“相處”這個詞用在我的這段時光都不合適,而到了大學才讓我認識了什么叫性格、圈子、習慣。沒有了老師、家長思維的引導,也才能讓我有以下這些感悟。
剛上大學,家里關心自己的人突然離得那么遠,一下子多了寢室里5個完全不認識的人,兩個陜西的,兩個新疆的,一個四川的和我,我要和這么多人相處,我的錯誤的思維也就在這時形成,我希望每個人都對我沒有絲毫意見,希望所有人都覺得我好相處(甚至覺得林志玲的為人處世的方式這是我所需要學習的)于是我開始了無盡的妥協,第一天晚上宿舍的女生都開始錄小咖秀,她們是集開朗,大嗓門于一身的不同個體,說實話這兩項我一向也不占,但也勸著自己做了,告訴自己這就是規則;上鋪的女孩從來聽不見鬧鐘,于是我就每天早上叫她起床的人;我受不了宿舍不干凈,看見關于衛生方面我無法接受的事,于是為了不讓覺得我P事多,就看在自己眼里,然后自己去打掃;開始聽室友講一大段自己的往事,我雖然聽得心里像有無數只螞蟻一樣急得要死,還是看著她的眼睛一直聽下去,然后說出溫暖的語言;面對宿舍的小公主,我成了一有瓶蓋就幫她擰男友力max,看她的自拍,(心想:你美管我毛事,給你對象看去)打臉的是陪她一看就是一小時,每一張都要相出夸贊的詞語,每天都聽著重復的問題:你覺得我今天的妝容怎么樣?我弄個啥發型?今天穿啥衣服?我有點喜歡這個學長你說我咋辦;就連高中時的同學也分了手找了現任也要和我分享自己如何喜悅,需要我幫她安慰他的前男友;為什么我不掙脫這種情況,為什么我要讓大家覺得我好相處呢?為什么會會待在自己進不去的圈子呢?首先?:“我以為這就是規則”,?其次,這樣做了我確實不那么孤獨,我也可以找到固定陪我吃飯的人,可是慢慢的我覺得我的生活塊被別人的瑣事圍住了,窒息了。我開始慢慢擺脫這種現象,實在聽不下去的事也開始慢慢表現出沒興趣,想不出夸贊他的詞語就不夸了。這時我竟然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仿佛我以前的妥協都成了理所當然,突然不做了,我就壞人,我就是冷漠,就是欺負她。
其實這并不是別人的錯,并不是所有人成熟又細心,可以感覺到那些事都是自己妥協后的,相反這其實自己的問題,是我不知道什么叫做交際,是我沒有保護好獨立的自我,是我不能享受孤獨,沒錯,這個社會人際關系的卻十分重要,但是并不是說毫無分辨,只要出現在自己周圍的人就要去親近甚至是討好,有些人的性格我們根本無法理解,有些圈子我們根本無法融入,像我以前的做法就像是一個機器人,沒有選擇,沒有思想,只能被別人貼上標簽,即使你進入了那個圈子,你最終還是沒有靈魂,你只能被別人貼標簽,根本不能掌控自己,所以融不了的圈子,不進也罷,在那個圈子里的人,可能和你也就只有幾年的緣分,一份真的是各走各的路,那又在意什么呢,說實在點就是一個面子工作。而我們真正應該花費精力的是知道自己想進入怎樣一個圈子,然后提升其自己,擠進那個圈子,在哪里不需要你的虛情假意自然聊得投機,不需要你都不多妥協,那才是你的交際圈,說社會交往少不了面具,偽善,我覺得這就是把人帶入坑的字眼,我覺得有這樣幾種人。第一種:執迷于入坑,在坑里帶著自己的面具,用著自己的花言巧語,得到了許多有形的財富,可是他卻永遠看不見自己了,也指著一個機器人的驅殼;第二種:坑外的人,有的可能收獲沒有那么多,那他們心靈是那么安然自若,什么虛偽,偽善在他們看來真的是個笑話,是坑里的人給自己找的借口說這個社會就是這樣,說我自己就是盡力過這些的苦頭才這樣的,而事實上呢?對于所有坑外的人來說,他們的相處規則中虛偽,偽善==禮貌(雖然我不能理解你,無法和你在一條戰線,但是我尊重這種不同);第三種:可以出坑入坑的人,他們有靈魂,有思想唯一不同的是他們需要接觸一些坑內的富足的人,來實現自己的價值(類似有電影《狗13》的應酬的場景和小女孩最后吃狗肉的環節吧),到底第三種是常態還是第二種是常態還不清楚。對于還在求學的人來說不要融入讓自己難受的圈子,吞噬靈魂,在該充實自己的時候談了社交。當進到了自己想去的圈子,再看是要在坑外還是要做第三種人,而對于那些在自己生命中只是微笑打招呼的人,也就沒必要在意她打完招呼是用什么眼光看你。
最后我想說性格沒有對錯,也不是說你這個性格就要吃虧,我們之所以性格不同,就是因為我們喜歡的圈子不同,就是因為每個圈子對性格的要求不一樣,不然還職業規劃個什么,現在,有自己的性格真的很寶貴,我覺得有時候摔了跟頭,千萬不要信:性格決定命運”這樣的毒雞湯,只是有些事處理方法欠妥而已。
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以前只是自己想想,第一次記錄下來,所以文筆不好,思想也能也有不成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