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們,利用周末有時間我們聊一聊,今天我們聊聊我的一些發(fā)現(xiàn)。
一般的情況下,課堂上講題也好,做題也好,我都會先領(lǐng)讀一遍,再全體讀一遍,然后再講或是做。但是總有一部分的學生,讓他們做的時候還要再重新讀題(做題速度慢不說,而且正確率也比較低)。對于這種情況(之前有好長一段時間)我以為就是他們沒認真聽或讀,等到要做了才不得不重新讀。我把他們的這種情況簡單地歸結(jié)為不認真。最近我有點新發(fā)現(xiàn),改變了我以前的看法。
在對這部分學生深入觀察之后,我發(fā)現(xiàn)他們并不是因為沒認真聽而重新再讀題,而是他們通過讀兩遍三遍之后并不理解那些文字所表達的意思。這一發(fā)現(xiàn)讓我吃驚不小,因為我以為讀的非常到位,教得非常透徹的知識,在這些學生那里仍然是一團糨糊。為什么會這樣呢?原來每個學生對文字的感知能力不一樣,有的學生對文字有感知,在他眼里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都代表固定的信息,固定的情感。而有的學生對文字的感知卻十分貧乏,文字在他的頭腦里只是一個符號,不代表任何一種意義,更不用說賦于其情感了。這讓我想起了“賞識教育”的倡導者周弘曾說過一個例子:有一次他帶女兒在北京治病(他的女兒是個聾啞兒),妻子到北京去看望他們,臨走時女兒一直哭,舍不得媽媽走。這時周弘寫了一個紙條給女兒,上面寫了一個詞語:依依不舍。女兒一下子就記住了這個詞,每次看到這個詞時都會想到那個場景,而不僅僅只是一個符號。這就是我們孩子讀題能力低的最主要的原因,他們不能把讀到的文字畫面化,也就是說不能把文字所表達的內(nèi)容在大腦里以畫面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阻礙他們這種能力提高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對詞語的不理解。他們只把自己當成了一個容器,一個裝死知識的容器。
舉個例子哈:小明把自己的糖果分給弟弟16顆后,還剩14顆,小明原來有多少顆糖?對于題里的“原來”代表什么意思,一開始他們并不知曉,一看題里有還剩,想到以前的經(jīng)驗,就用減法做了。那么“原來”是什么意思呢?《新華詞典》里的“原來”的詞條解釋2是:
起初的,沒有經(jīng)過改變的。
具體在這道題里,就是指小明最初的,沒有給弟弟時的糖果的數(shù)量。從數(shù)量關(guān)系上來說,原來的數(shù)量包括剩的,也包括給弟弟的,所以原來=剩的+給弟弟的,也許你會說,現(xiàn)在好了,他們知道了總不會錯了吧?其實不然,為什么呢?因為這種畫面是別人給他描述的,而不是他自己想出來的,這種記憶在大腦里停留的時間非常短,很快就忘記了。現(xiàn)在你明白了吧,為什么有的題目明明昨天給他講了,今天他又不會的原因了吧。
那么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我想這是你現(xiàn)在最關(guān)心的問題。
有一個好辦法,就是-------讀書。
怎么讀呢?朗讀。
每天讀多少時間呢?最好一小時,最少也要半小時。
讀什么內(nèi)容呢?什么內(nèi)容都行,小故事,寓言,童話,課外讀物都行,實在你找不到別的內(nèi)容,我們的語文課本里的課文也行(那些文章都是大家的名篇)。
讀的方式呢?先聽錄音,什么mp3,mp4的,電子有聲書,磁帶都行。聽完錄音,再試讀。可以孩子一個人讀,也可以和家人一起讀。讀完了還不行,還要讓孩子說一說讀的是什么內(nèi)容,大體意思對就行,一開始三句五句,慢慢地十句八句。
讀的要求是什么呢?按照蘇霍姆林斯基在《給老師的100條建議》這本書里的要求那樣,“迅速地、有理解地、有表情地、對閱讀內(nèi)容有感知地朗讀”。為什么要達到這樣的標準呢?因為蘇老師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學生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時進行閱讀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是學習的必備能力之一。
我知道,你現(xiàn)在一聽心里就有點急。這都馬上要考試了,還有兩個周的時間,還來得及嗎?我只能勸你,把眼光放長遠一些,對于孩子來說成長才剛剛開始,哪有來不及一說呢。也許您心里會嘀咕,我家孩子需要嗎?說句實在話,我對班上的孩子真的用心地觀察過了,但是那只是我的觀察,希望你也有你的觀察,我不想把我的想法強加給你,我只想提一個讓孩子受用一生的好建議。或許你還會問,老師有沒有再簡單的一點,這多麻煩呀。說句實在話,還真沒有,麻煩這東西它遵循一條原則叫:麻煩守恒定律。現(xiàn)在不麻煩,將來的麻煩只怕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