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學習》這本書我有聽別人說過,但是沒有想要買回來,有一天梅老師寄來 了一個包裹,其中就包括了《好好學習》這本書,但是我還沒有想要閱讀它,直到我們G182班時間管理線下聚會,在班長的建議下我開啟了這本書。這本書我看的很慢,將近半個月才把它看完。
首先這本書第一遍看完之后我的感覺是還是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但是有幾個點觸動到我,讓我有了新的想法。其次,這本書適合我們進行閱讀,這是提高我們的學習能力,認知升級的書籍。第三,認真閱讀并內化為自己的能力,建立自己的臨界知識點,實現成功就像滾雪球一樣。
第一章是知識管理與認知優勢
在這里提到的是知識與知識是不一樣的觀點,也提出了臨界知識點這個概念。在海量信息時代也就是信息爆炸,獲取時代,我們拼的是什么,是知識量還是知識的獲取速度亦或是其他。拼的是認知優勢,從過去的知識數量到知識獲取速度到現在的知識深度都是在構建我們的認知優勢。
在信息量巨大的今天,我們 能做的不僅是對知識進行收集,分類,保存,知識管理的核心是通過管理知識提升我們的認知深度,進而改變我們的行為方式。也就是把我們學到的知識掌握的知識內化為我們的能力,這才是認知的升級。
大家知道什么事深度認知嗎?深度認知的定義是透過現場看本質,書中舉了一個例子,就是北京的房價高,第一個答案是炒房團,第二個答案是北京地少人多,供需不平衡導致。臨界知識的定義就是我經過深度思考后發現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規律和定律。掌握臨界知識我們便能開啟:少即是多,四兩撥千斤“模式,從而提升我們的學習效率。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的學習層次上不去,這是為什么呢?我們很多人把大多數的時間花在”技術效率“而不是”認知效率“上。我也是把時間花在了技術效率的人,我們要學習的內容很多,專業知識,朋友圈打造,文案,營銷,培訓,演說等等,其實這些都有一個共同點,滿足客戶的需求,如何去滿足客戶的需求,定位自己的客戶人群,找到客戶最需要的是什么,你能提供的就是你所需要去學習和輸出的。
我們要從自己的老鼠跑道里走出來,就要努力提升認知效率,而要提升認知效率就要撬動效能的杠杠點——臨界知識。遵循28原則,20%的知識比80%知識有用,我也在反思,我的20%的知識是哪些,如何把自己80%的時間花在這20%的知識上。
我們要問自己到底哪些知識值得學?書中舉了一個例子——斜杠青年。這個詞也是我在天使班的同學告訴我的,剛開始聽到這個詞很新鮮,還特意在網上查了這個詞的解讀,意思是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時代多元身份人群——他們可能有份固定工作,工作之余利用自己的才能優勢做一些喜歡的事情并獲得額外收入。
現在想想自己還不算是斜杠青年,我并沒有把自己的這些技能綜合起來提升自己的認知深度,斜杠更應該是結果,而不是原因。我們要的不是拿時間來變現,一開始就能帶來直接利益和誘惑的事情,很可能要拿未來的機會做代價。斜杠是提升認知深度的結果,而不是追求多元的結果。
這里給我的反思是我要做的是家庭教育,普及育兒知識和理念,讓每一個家庭都可以擁有適合的家庭教育觀,給孩子創造一個適合的家庭環境。我需要的是家庭教育和育兒領域的知識,我如何才能做到這點,如何在眾多的理論中找到適合的理論并能建構出適合現在家庭的需求的知識體系。繼續尋找答案。
如何找到”無用“卻對你有用的知識?
這里提到了三個級別的課程:公共基礎課就是我們每個人每天用到的執行能力,比如時間管理,資料保存等等;專業必修課:專業能力,這個不是指學校劃分的專業,而是指能夠打完整戰役,解決系統問題的能力,在這里你要跨學科思考,解決問題,一個人活成一支隊伍,我們的思想就像一個指揮官;通用必修課就是要掌握臨界知識,認知事物最底層的結構與規律。比如說我們現在的母嬰市場是如何產生的?影響這個市場發展的基本動力是什么?有哪些規律會普遍地影響這些事物?
這些看起來“無用”的知識,可能會在戰略層面上為我們發揮“大用”。既然臨界知識這么重要,該如何學習呢?
第二章:掌握臨界知識的底層思維與方法
首先我們要跳出“低水平勤奮陷阱”,就是要跳出我們閱讀和學習就是摘抄更多的知識這個方式,還記得小時候會摘抄名言名句,但是不會用啊,所以抄完也就是躺在那里,沒有發揮用處。也就是聽過了無數大道理,卻仍然過好這一生。
所以我們要做到的就是讀書方法升級: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聯系。其實這句話我們小時候上學的時候也聽過,老師說的是舉一反三。如何做到讀書方法升級呢?
第一點:放慢閱讀速度,讓讀書事半功半,要花時間去做讀書筆記,不是簡單的摘抄而是描述你閱讀之后你受啟發的內容,這些啟發和我過去的哪些經驗相關,這個跟拆書幫的拆書很像,第一段就是原文,第二段就是你的理解,第三段就是你如何把內容和過去的經驗連接起來,并有下一步的行動和改變,就是在細分和內化成了你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變成你行動的能力。還記得“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同樣的道理,這就是相互連接,觸動你過去的積累。
第二點就是從讀書中發現臨界知識。這個怎么理解呢?就是在閱讀中找到新知識和在生活中各個領域起基本而重要作用的規律的知識也就是臨界知識。這些臨界知識可以頻繁的運用到生活中不同的領域和場景中。
學習臨界知識也需要具備2個心態。
第一個底層心態之:綠燈思維,書中介紹的還是很形象。其中有幾句話很經典:我們相信什么,我們如何看到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關系,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學習技能。
記得小時候我們家里常常會說,我們這個大家庭沒有讀書的基因,沒有誰念書念的好,在大人看來,決定學習效能的因素主要是天賦,這也是整理理論。還有一個是漸進理論”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們通過努力,循序漸進,采用正確的方法,新手也可以成為大師。
大家有沒有發現生活中,我們在討論問題的時候,當別人提出反對意見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會習慣性的回答說:你不對的,我的是對的。也就是我們會不自覺地進行自我防衛,這種防衛會阻礙我們的成長。防衛心理使我們失去檢討自己想法背后的思維是否是正確的機會。當然有這種想法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自知,那就會陷入無法自我提升的境地。
那綠燈思維是什么呢?當別人提出一個不同意見的時候,我們考慮的是這個建議可能對我有用,而不是紅燈思維第一時間找理由反駁。反思自己的話,我是這2種思維都有,刻意練習好的思維方式,不阻擋自己的進步。
底層心態之二:以慢為快,這個說法在2017年一直影響著我,泡在時間管理的圈子里時,大家都在說這個慢就是快。這個慢不是你做事情慢慢的,而是穩扎穩打,就像打仗一樣,先建立好堡壘,再打仗。慢也要把時間花在真正的問題上。
提升學習能力的三個方法:反思,以教為學,刻意練習。
反思可以幫助我們提升知識掌握的層次。西格拉底說過:沒有反思的人生不值得過;孔子也說:吾日三省吾身。
反思是我們的基礎是我們的內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技能,反思是對產生結果的原因進行分析,也就是對假設進行校正。
做事的順序:做成假設——采取行動——產生結果
反思的順序:觀察結果(現象)——研究原先假設——反思校正假設
反思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三個作用:發現知識的誤區,促進已有知識產生新知識,檢驗學習的新知識是否用了起來。
第一個作用幫助我們發現知識的誤區:跳躍性假設,放慢思考速度,找到更合理的方案,當我們遇到比我們優秀的人的時候我要思考的是他們是怎么做的,我們可以向他們學習的地方是哪些?而不是害怕退縮。
這里作者也展示了他的反思日記,我嘗試了一下確實很不錯。
每日精進;昨天我做的不好的事情是什么?我當時是怎么考慮的?如果我重新來做會有哪些改進?堅持每天按照這個標準的,對照我們的行為?
這里分享一句稻盛和夫說的話:未來的 能力——如果凡事都以目前的能力來判斷能與不能,那么任何新的、困難的事物無論在過多久,也不會有完成的一天。
反思可以促進已有知識產生新的知識。這里舉的一個例子是:送貨上門再加運費200改成自提優惠200元,客戶更容易接受。產生新的想法:課程199,如果分享到朋友圈或者給自己的朋友,可以優惠領取一張99元的優惠券。
反思可以督促我們檢查學到的新知識是否用了起來?作者根據《富蘭克林》自己的十三戒之后,作者更改成適合自己的8個習慣,結合《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每日反思之八個習慣
1.積極處世:我們有選擇的自由
越是在逆境的時候越需要積極
只有了解事實才有真正的積極
2.先有目標后有行動:以終為始
要讓自己看到目標實現的樣子,要談論目標最終的樣子
3.要是第一
保持思考想要取得的目標才能知道什么重要
學會拒絕才有時間做要事
拖延或者委托不重要的事情
4.雙贏思維
只有坦誠,才能建立雙贏的基礎——信任
不被自己的觀點和直覺反應控制,才能耐心地理解對方
雙贏的前提是信任,信任的前提是溝通事實,描述愿景,共同為目標努力
5.先理解別人再爭取別人理解自己
只有自己有空杯心態,懸掛假設,才能增進理解
6.協作增效——第三種選擇
讓別人參與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來,共同找到解決方案
7.不斷更新
刻意練習理論對我的啟迪就是要用新的方法訓練自己,培養團隊
8.請教達人,知識遷移
舉一反三,就是學習,記錄,思考,實踐,反思,總結,鏈接,實踐的過程
9.檢查承諾
隨時記錄答應別人的事情,第一時間記錄,輕易不給出承諾,確信自己有能力做到,再答應。
側重提升團隊的管理能力,這也是我需要去提升的地方
如何訓練反思能力?第一個方法就是從小事反思,深入突破。什么是高反思的能力?能夠持續地從日常工作,他人經歷和書籍案例中找到提升自己的方法,改進服務客戶的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有能力通過反思讓自己處于持續的改進狀態。在我的理解就是每天進步一點點,這里的一點點進步從每天的反思和學習開始。
書籍中提到要求員工寫反思日記,這個方法是否可以用到我的團隊管理中,微商團隊 的特點是分散,線上,約束力沒有線下的公司和組織高,如何做到線上也可以有高效的協作和高效率?
反思日志不一定要記錄大事,從日常的小事,小習慣入手,從思考問題的過程入手,我們就能找到改進的辦法。
第二個方法就是把生活案例化處理。人之所以改變,是因為他得到了反饋。激勵一個人給這個人名譽,讓我想到前幾天我們團隊線下交流會中,給代理商稱號,其實這也是一種給名譽。
第三個方法是培養寫反思日志的習慣。這個在時間管理課程里面是很重要的一個內容,我已經堅持寫日志177天,從剛開始的隨意寫,到現在稍微有些自己的反思,以前大多數是記錄而不是反思,記流水賬的日志會讓自己沒有動力堅持下去。在易效能是有改進的晨間日記模版,我展示給大家看看。
以上是我一部分晨間日記,后面還會有每天反思的部分,看到這本書,對晨間日記的重要性又有了更深的認識,這是提高我們認知能力的重要練習,也是刻意練習。
第三個作用就是持續反思帶來的隱形競爭力。
第二個方法就是以教為學,這個方法在現在看來就是輸出倒逼輸入,不斷地去分享和服務更多的人,在這個過程中到達自己的積累和輸出形成系統。可以通過下面幾個方式去以教為學,及時把今天的內容分享給你愛人或者朋友聽,也可以建立微信群定期分享你的心得,在線下沙龍中分享和自己寫文章。這些都是很好的途徑,只要用心就能找到更多的機會,你準備好了嗎?
第三個方法就是刻意練習。刻意練習這個概念我聽過很多次了,它的核心假設是:盡管專家級水平是逐漸訓練出來的,但是關鍵在于受訓者必須通過掌握更高級別的心理表征,才能有突飛猛進的進步。刻意練習就是提升元認知能力的過程,元認知是對我們思考過程的思考。那臨界知識就是思考的工具。
如何結合刻意練習和臨界知識?主要是三個部分:對基本核心知識劃小圈,將基本知識組合成更大的知識能力單元,在各知識能力單元之間構建認知框架。
持續提升學習能力的三個技巧
首先我們要做到記錄,如實的記錄整個事情的發展過程,我們要嘗試訓練自己發生了什么,是如何發生的?其次要主動思考,挖掘看不見的關系,記錄一個主動思考的過程是一個挖掘看得見事情背后看不見的關系的過程。
第二個方法就是定期回顧,這里又讓我想到易效能中有去年的今天的發生了什么事情的記錄,這是很好的回顧,還有周檢視,月檢視和季度檢視還有年檢視。
周檢視/月度檢視是審視問題解決思路,這里有檢視的模板,我現在用的是八大關注的回顧與檢視,每周定期做計劃,一周之后看一下自己的計劃是否完成,對完成的結果進行評價,沒有完成的要進行反思,問自己為什么沒有完成,是什么原因沒有完成,下一步該怎么進行?
年度回顧——檢視基本思維方式和激發靈感。還有5年以上回顧——探尋基本規律如何影響生活。
跨度較大的就是利用時間線的方法進行回顧,這個方法分為三個步驟:
1.審視我們現在所處的狀況:讓我們驕傲的事情是什么,取得的成就是什么?遇到的困難與障礙是什么?
2.用三條線索記錄過去10年的關鍵事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重要事件,發生在家庭,公司,自己所在機構的重要事件,發生在全局(組織之外,包括國家,世界)的重要事件
3.看看這些事件有什么關系,他們如何影響了我們今天的生活?
作者推薦的是印象筆記,我也用了快一年的時間,推薦給大家,印象筆記可以幫助我搜集生活,可以用各種方式收集,大家需要的話,我也可以把我的晨間日記模板分享給你。
第三個方法就是付費購買。我們學習的目的就是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多的增進認知深度。而影響我們提升認知效率的因素是學習內容的數量和質量,二是用于學習的時間。
可以通過買書來提升我們學習內容的質量,我的想法和作者一樣,買書是一種投資而不是消費,買書是我們投資認知的理財,這會帶來復利效應。所以付費購買足夠高質量的知識產品是提升學習效率的一個重要方面。
也可以通過買時間來增加有效學習,這個怎么理解,在前天和張老師的交流中我有提到過這個。即使我學會了開車,如果不是需要運載產品的話,我應該會選擇打車,這樣我可以在車上處理一些事情。也就是花錢購買能夠幫你省時間的生產力提升工具,是最劃算的投資。
第三章? 發現和應用自己的臨界知識
閱讀這一章其實我理解不多,我的臨界知識是什么?這里面提到了麥肯錫的工作方法,將一個復雜的問題像一個大餅,你可以把它切成一小塊,一小塊。
這個曲線是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上漲很快,但是能力提升后勁會越來越不足
而臨界知識需要前期不斷的訓練和掌握基本的心態和學習方法,前面速度回很慢,但是一旦掌握能力就會大幅度提升,學習的速度會越來越快。
芒格的話:如果你只是孤立地記住一些事物,試圖把它們硬湊起來,那你無法真正理解任何事情,你必須依靠模型組成的框架來安排你的經驗。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壯美的領域都在人跡罕至的地方,任何一個領域都是如此。
如何去發現自己的臨界知識呢?
1.從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入手,學習這個學科的重要知識。無論是哪個領域的都要從最底層的規律著手,閱讀經典的書籍找到最重要的原理和知識。
2.找到最重要的知識和原理的原始出處,這樣你的適用范圍才會很廣。
3.嘗試用更加基本的原理來解釋這個知識
4.沒有解釋的時候,想辦法尋找或者自己創造一個假設并驗證。
天賦與學習臨界知識的關系
在時間管理中,我們要找到三圈交集的地方,快樂,優勢,有意義,這是在尋找自己的成功因子,而本書中的天賦需要自己去尋找,當尋找不到的時候可以從自己的興趣著手,我也是一個沒有天賦的人,但是我有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喜歡交流分享,學習,想幫助更多的家庭,所以我從事了現在的工作。
書中提到的從自己熱愛的事業著手 也可以發現自己的臨界知識,其實你的優勢就是那些讓你感到強大的事情。
找到你是誰?你喜歡什么?對于這個世界,你最深層的熱愛是什么?這個很重要,其他的技巧和方法永遠都是工具。內心的熱情和天賦才是讓生活創造精彩奇跡的劍刀。真正重要的是我們應當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有自己的熱情和獨立思考。
當我們找到了自己的臨界知識該如何去應用呢?答案是刻意練習。在不同的場景應用同一個臨界知識,第二在不同的時間里,重復應用同一個臨界知識。除了自己去練習還可以借助外部的資源掌握臨界知識。
在影響力書中,作者提到了六個武器:互惠,喜愛,承諾一致 ,社會認同, 權威,稀缺,那這六個方法就是構建影響力最底層的規律。
可以練習掌握臨界知識
我們如何通過練習來提升自己的能力呢?可能剛開始速度快,但是后面會遇到瓶頸,因為刻意練習,必須關注兩點,第一抓住問題的本質進行訓練,第二大量的持續的練習。如何去抓住問題的本質進行練習,很多人并不在更好的心理表征這個本質問題上進行探索,努力的過程就變成了事倍功半。
在這里我思考的是我要做的事情,它的本質是什么?是給家庭分享育兒經驗,還是給家庭傳播育兒理念,還是什么?
基于第二點就是一個大量的刻意練習,我要找到現在育兒課程或者是育兒理念最基礎的部分。在學習之道里面提到過,我們能成為頂尖選手并沒有什么秘訣,而是對可能是基本技能的東西有更深刻的理解。
臨界知識與預見性認知
我們學習知識的終極目的是三個:解釋問題,解決問題和預測問題。
我們對事情的決策是基于我們獲得的信息質量,那能否培養預見性認知能力?如果可以,要怎么做?那其實我們是可以培養預見性認知的能力,怎么去培養?就是一個重要環節——掌握臨界知識。
在這之前我們要了解一下什么會阻礙我們獲得預見性認知,發現兩個認知習慣阻礙著我們獲得一件新認知,那就是應激性反應和單因果思考方式
最好的證明就是窮人思維中指出的窮人的思維,帶寬被眼前的危機占滿了,他們沒有多余的空間來考慮長遠,那其實我們大多數人也都有這種窄帶寬的窮人思維,單因果的思考方式,只不過在物質資源更緊缺時,我們會不由自主地進一步強化這種現象。
那與之相反的就是結構性反應與系統化思考方式。單因果思考是對問題本身作出反應,而系統化思考是將問題背后的推動因素納入一個整體進行思考。
解決問題的三個層次,對問題的預見性認知等于影響問題,發展的結構也就是基礎規律,將獲得具體信息的數量與質量,那基礎規律就是我們提到的臨界知識,預見性認知的質量很大程度取決于我們對問題的界定,我們面臨的問題究竟是什么?
人們對問題的解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現象,解釋技術規律解釋和通用規律解釋。
從更基本的人性出發,比如說簡潔和美,愛和幸福。學會組合資源,整合資源。
用臨界之時構建自己的能力圈
這個也是我想要做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圈,我們要做的就是真正擅長并懂得的知識組成的,而且在這些領域里你要比90%的人都做得好。你必須讓自己配得上自己的欲望,也就是你要不斷的去提升自己的能力。跳出舒適圈是拓展我們能力的過程。
在這里的話有兩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如何去利用優勢,做狙擊手而非敢死隊,狙擊手就是利用自己的優勢瞄準指定的方向,一招制勝,敢死隊是最勇敢無畏的工作者,但是勝負難料,是不是?你的本事是不是真的好?一個重要的標準是有沒人愿意為此買單。然后瞄準扣動扳機,在自己的能力圈內做出自己的重大決策。
第四章案例,核心臨界知識及其應用
列舉了幾個非常好的臨界知識,第一個就是復利效應,復利又稱世界第八大奇跡,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這個故事,就是一個印度人跟國王下棋,要求按照復利的公式給到他麥粒。復利的本質就是做事情a會導致結果b,結果b了又會加強a不斷的循環。
在生活中凡是符合這一規律的都可以稱為復利效應,比如說網站的訪問量越多,在搜索引擎排名就越靠前,那么網站訪問量就越多,這就是一種復利效應。同時復利效應可以導致冪律分布。也就是我們生活中常說的利滾利。
在生活中的話我們要發現a導致b,b加強a這樣的事情,其實我們要盡可能的提高這件事情的利率,最后我們要加強這件事情重復發生的可能性,也就是利率和執行次數。
相信我們大家也聽說過六度分隔理論,說的是只要你身邊有六個人,你就能找到世界上任何一個你想找到人,他就是按照這種復利的模型。
我們既然知道了復利,就用復利的思路來思考生活。在這里提出如何去實現自己的人脈,讓自己變得有價值,讓人們愿意把你推薦給別人,所以拓展人脈的關鍵首先是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價值,讓自己變得對他人有幫助,其次才是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價值。
概率論
在我們的生活中生活是一個各項條件隨機發生的概率分布,我們要用概率分布的思想來思考問題,解讀已經發生的事情,應對不確定的未來。
我們應當養成這樣的一種思考方式,過去的每件事情的結果是眾多可能的結果之一,未來要發生的事情也將有無數種可能的結果,如此描述和應對這么多不確定的可能性,概率論呢就是重要的工具之一。
頻次概率與主觀概率
頻次概率,那也叫物理概率,比如說我們計算一件事情發生的頻次占結果總數的百分比。
主觀概率是猜,那猜的準確性的是要靠信息質量來決定的。
決策樹理論與外部視角
我們根據主觀概率和頻次概率呢,可以運用工具就是決策樹理論來應對不確定性。
舉個例子,已經工作三年,進一步增加自己收入可以有三個選擇,自己創業,兼職努力,工作
講的就是應該把我們自己的問題看作是這個世界中一系列類似問題中的一個以此為基礎計算概率,我們要大概率堅持為小,概率備份。
在利用決策樹分析并不是讓我們每件事情都做對,而是讓我們每次行動都處在最高賠率上。
我們要堅持這樣的一個概率是小概率事件必然發生,所以要做一份冗余備份系統。
小概率下總有幸運兒,但是你學不來。就像一個家庭來說,意外事件對你來說只有,100%和0。概率它不是固定值而是動態值,你要比的是和你相似群體的成功概率,創業的人大都努力勤奮會思考問題,宏觀來看個體在群體中的智力不會有太大的差別。
第二個,你的極致努力可以改變你獲勝的概率,換句話說概率不是固定值,而是動態值。
所以我們可以選擇不斷的投入,成功概率最大的事情當中,并且避免小概率事件給我們帶來的致命打擊,從長期來看一直投入最大賠率的事情終究會有回報。
黃金思維圈
黃金思維圈最基本的應用便是你遇到每一件事情,首先問為什么,也就是問自己為什么要做這件事情,黃金思維圈——其實是我們認知世界的方式,我們看問題的方式可以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what 層面,也就是事情的表象,我們具體做的每一件事情;第二個層面的how層面,也就是我們如何實現我們想做的事情;第三個層面why層面,也就是我們為什么要做這樣的事情?
這里舉了一個例子,就是說奢侈品牌能夠獲得高額情感溢價的關鍵之一是他們通過故事所傳遞的價值觀,用今天的流行語說他們賣的是情懷。
在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都需要黃金思維圈。經常多問自己一個又一個為什么?我們要連續追問五個為什么,一直挖掘到用戶最深層的感受,再以此為基礎進行分析,進而開始設計。
黃金思維圈最大的價值,通過問題的表象,看到問題的實質,我們要抓住why的本質,激發how的創意。
進化論
如果你現在與鬼共舞而不知,還想要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里面生存的更好,那是很難適應。所以我們要擁抱變化,快速的響應發生的變化。
要讓自己站在具備信息優勢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正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做鴨子很重要,可是怎么做呢?就是要找到自己的人脈中心,也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冪律定律,20%人擁有著80%的信息鏈接。要么自己成為人脈中心,要么結識更多的人脈中心。
很多機會不是死在你不知道而是死在你知道太多卻沒有行動,那我們可以用三個方法進行嘗試:第一:祈禱自己擁有冒險的基因;第二精益創業最小成本試錯;第三,模仿領先者的行動,變化的環境才不管你是模仿者還是原創,只要你適應環境就可以。
重要的不是你知道多少,而是你能采取行動改變多少,知道和做到是兩碼事,正確的方法論,精益創業和模仿同級別最優秀人的做法,能夠讓你在沒有冒險經驗的情況下,更好地把知道變為行動,也就是讓你向有結果的人學習,這是在任何一個行業和領域里面你必須要去做的事情。
系統思考
道家所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我們要思考關系,而非人和事物。
系統思考的角度,討論問題有兩個假設很重要,你是系統結構決定部分的行為,那是系統不是簡單的線性因果關系,而是回路網絡關系。
系統反饋的秘密
原來過去行為的結果一直在那里,他會在未來連本帶利的反饋回來,實質是系統思考中非常關鍵的概念,系統的關鍵,常常被時滯帶來的假象隱藏起來。
系統思考要找到關鍵解,我們可以通過系統模型分析找到系統關鍵技術,實現四兩撥千斤的效果,所謂系統關鍵技術是指一個系統中特定位置,對其施加一個小小的變化,就能導致系統行為發生顯著的變化。
能從關系入手,思考了解系統背后結構的人,知道一個秘密,最有效的解決方案,你行動的原因和結果在時空上并非緊密聯系,所以要培養系統思考的能力。
系統思考是一種與我們直覺思考不同的思考方式,它是整體的動態的連續的思考方式的思維模式是在復雜動態系統中,以簡馭繁的智慧。
一:關注關系而非事物,養成從分析關系和事物彼此間的影響入手,是培養系統思考習慣非常重要的一步。
二:分析系統結構也可以從歷史情況入手
三:獨立思考,快速試錯,觀察系統的結果
四:系統關鍵解有時在信息制高點
及時反饋,對系統行為有很大的影響,有時候你成功不是因為你努力,只是幸運地處在正確的位置。
二八法則
人脈的三個價值:第一情感,提供情感慰藉;第二信息,提供信息情報;第三,能力分享資源能力,主要是后面兩點,也就是管理信息獲取的效率和能力分享的概率。
人際關系的結構洞
結構洞是指兩個關系人之間的非重復關系,結構洞是一個緩沖器,相當于電線線路中的絕緣器,彼此之間存在結構洞的兩個人關系,向網絡貢獻力是可累加的而非重疊。
在這個網絡關系中,你的人脈關系中的20%的非重復關系人在獲取信息方面發揮著80%左右,也就是提到過的弱關系,時間管理里面葉老師也說過,要加強自己弱關系的連接。以前我一直不清楚弱關系是什么,看到這本書才理解了。在上次的父母專業課中也聽到建立自己的玫瑰花園,其實基本理論都是一樣的,建立弱關系。
你能不斷打造和擁有結構動,就能極大提高獲取信息的效率,從而讓自己占據信息獲取優勢,要知道在這個世界上信息和財富一樣,從來不會均勻地傳播。
人脈蜂窩從串聯到并聯
管理不同圈子的人脈中心,自然能夠提高人脈網絡的信息效率,第一個解決思路是打造人脈蜂窩。
在這個圖中的,你是中心,彼此五個人是不認識的,那同樣這五個人如果你介紹他們彼此認識,就形成了像蜂窩一樣互相聯系的網狀關系,這個關系結構就是人脈蜂窩結構。
那在前一個固定模式下,你和朋友之間是單向關系,你的人際網絡就像一個串聯網絡,一旦中間一個環節斷開,這條路就走不通,但是在蜂窩模式下,你的朋友之間相互認識互相交流了,你的人際網絡就像一個并聯網絡一樣。
所以打造結構,動關注弱關系是增加獲取信息的渠道和可能性,而蜂窩理論是把你的非重復關系人,你的重要咯,關系主動的建立成強關系。
真正的人脈應該是做成連接,做成信息交流的。從認可你志趣相投的人里面發現和整合各自圈子的資源。
其實就像我們易效能的同學之間一樣,我們也是在建立弱連接,在我們每次班會分享的過程中,我們有相同愛好的人,會走的更近一些。
人脈價值分享資源與能力
重要的是誰愿意幫助你,這就涉及如何與人脈建立深度關系,可以通過以下兩個方法。
第一:自我暴露,所謂自我暴露呢是指和別人分享你的一些小秘密,或者去分享一些不會在公開場合談論的話題。
第二:做一個給予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想同別人分享能力,首先我們必須愿意分享自己的能力,要遵循互惠原理,用中國的話說,將欲取之,必先予之。
這個在我們易效能是一直倡導的,服務的人越多,你的效能越大。
在和朋友溝通的過程中有三個黃金問題必須要問,第一個是我怎樣才能幫到你,第二個是你能給我什么建議嗎?第三個是你覺得這件事情還應當再去咨詢誰?
人脈管理與二八法則
二八法則只是一個結果的表象,真正推動這個結果的關鍵是系統正反饋,產生累積的正反饋效應,也就是復利效應,最終整個系統就會出現不平等的分布結果。
安全空間
99個成功抵不過一個失敗
要做好的完整備份,同時做好關鍵節點備份,解決方案備份——planB。
冗余的反面是精簡
簡單的法則最難堅持。靠等待,賺錢,芒格說過,嘗試做成成千上萬的小事很難,但是這幾件事做好就會有好的結果。你要做的是避免犯錯,首先要花很多時間思考,然后考慮得越周全,犯錯機會越小,二是要避免讓自己同時處理多個任務。
增加系統的冗余和提升決策質量是創造安全空間的兩大途徑。
構建反脆弱的安全空間,用于呢是對系統發生極端情況時有備份來抵御嚴重影響,精減是減少有風險的決策,提高成功率,減少甚至消除極端情況的發生。
做一個總結:
1.由于冪律分布定律,小概率事件會造成極端嚴重的后果
2.為了避免前面的結果付之一炬,我們要構建安全空間,保證復利效應持續起作用。
3.為了構建安全空間,我們可以從三個思路出發:
(1)設計冗余備份,保證系統正常運作
(2)提高決策質量,減少極端事件的發生概率系統對
(3)提升系統的反脆弱性,增強系統對極端事件的應對能力
很開心自己能夠把這本書的主要內容總結出來,在總結的過程中,我又一次理解了臨界知識和如何去運用臨界知識,做能夠產生復利的事情,并且做好安全空間,不讓小概率事件對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也就是防患于未然。
當你認真去品嘗書中的內容時,你會發現在易效能很多的觀點是相同的,葉老師也是運用了最底層的規律來為我們解答很多生活中的案例。
運用好臨界知識,成功就像滾雪球一樣與你不期而至。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做一個深度反思學習的人,提高自己的認知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