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歧視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商業現象,不僅能夠讓你賺得更多的money,還能使社會資源配置更優。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在價格透明度這么高的環境下,我們如何實現利潤最大,以同樣的產品賣出不同的價格?
iPhone7為何取消64G容量,采用32G、128G跳躍式容量設置?用學生證購電影票為何能半價?進口汽車除去關稅外為何還是比國外貴?KTV的下午場和晚晚場為何那么便宜?肯德基為何會有那么多優惠套餐及優惠券?
此文論劍價格歧視。價格歧視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商業現象,不僅能夠讓你賺得更多的money,還能使社會資源配置更優。首先,什么是價格歧視呢?
有件商品,成本10元,有100人愿意20元購買,有20人愿意50元購買,有5人愿意100元購買,你說價格該定多少呢?真的是20元嗎?最牛逼的定價是用20元賣給愿意出20元的,用50元賣給愿意出50元的,用100元賣給愿意出100元的。如此,才能做到利潤最大化目標,賺取最多的money。
上述商品定價法就是“價格歧視”定價法,即把有支付能力的人找出來,對不同人群制定不同的價格策略,就能讓有錢人為同一件商品多付錢,讓各個消費層次的顧客盡可能愿意掏出口袋里的錢。
價格歧視定價法的核心是要對不同消費者進行區分,而區分的唯一標準就是“消費者剩余”。
其次,什么是消費者剩余呢?
一件商品的成本是10元,你最多愿意出50元購買,結果30元就成交了,那么你在這件商品上的消費者剩余就是“50-30=20元”,即愿意成交價和實際成交價之間的差價就是消費者剩余。再如,有人最多愿意出35元成交,但實際30元完成交易,那么他的消費者剩余就是5元。
到此,你應該不難發現,價格歧視定價法的目的就是吃掉消費者剩余,實現利潤最大。但關鍵問題在于如何判斷消費者剩余,該如何進行區別呢?如何判斷消費者剩余,該如何進行區別呢?
我們先來了解下電影票定價。電影院往往會對擁有學生證的學生采用優惠價格,但沒有學生證的顧客仍需要原價購票。很明顯,電影院很喜歡采用價格歧視定價法。首先假定一場電影成本為20元,正常售價是80元。但對于學生而言,80元的價格是昂貴的, 40元可能恰好是學生群體的期望價格。電影院為了營利就會盡可能吸引學生群體,然而如果統一把售價降為40元顯然是得不償失的,因為有穩定收入來源的顧客是會愿意花80元看電影的。怎么辦呢?該如何區分學生和其它更有消費能力的顧客呢?學生證便就順理成章的識別出學生群體的,對其實行價格優惠,這樣便就成功的把學生的錢也賺到兜里來了。
上述電影票定價是一個很好的價格歧視定價法,其是用學生證完成人群身份區別,從而達到歧視定價的目的。但我們生活中的價格歧視定價法遠不止電影票定價,下面我將總結出商業中常見的五種價格歧視定價法,這五招讓你掏干凈顧客口袋里的錢。
1.地域歧視。家電、服裝、汽車等行業是典型利用地域來進行價格歧視定價的行業,產品出廠的時候便就在商品上做記號,給不同的區域發不同的貨,一般來講,經濟發達地區的價格會高于經濟欠發達地區。這就是為什么會發生竄貨的原因,就是不同區域之間價格有落差。還有就是進口汽車出去關稅外也往往會比國外貴上不少,iphone、歐洲奢侈品等在大陸的售價都要高于海外,以及華為手機定價在歐洲定價要比國內高等這些都屬于利用地域歧視進行價格歧視定價。
2.群體歧視。電影票針對學生定價就是典型的利用人群歧視進行價格歧視定價,以此類推,老人票兒童票也是如此。除此之外,各類優惠券、團購網站其目的就是讓低收入階層經種種復雜而繁瑣的動作取得到優惠券或團購價,促進此類人群消費,使高收入者因怕麻煩依舊保持高消費??系禄母鞣N優惠套餐優惠券就是典型的利用人群歧視進行價格歧視定價。
3.機會成本歧視。把價格貴的賣給機會成本、時間成本高的顧客。如KTV、電影院的晚場比較貴,就是因為此時間段有高消費能力的人無需上班,不需支付昂貴的機會成本。同樣,若因公務緊急,需從長沙飛到深圳,不會去太計較機票的價格,若是學生乘飛機去旅游,可能就會去趟最經濟的航班,不同時刻表航班的價格有所不同,也是基于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制定的價格歧視定價。
4.個體歧視。藝術品拍賣會、騰訊拍賣QQ靚號等屬于個體歧視,顧名思義就是針對個人歧視定價使其愿意付出最高的價格。除了拍賣,一對一銷售,買賣雙方之間磨嘴皮談判也是基于對個體的歧視指定的價格歧視定價。通過拍賣或銷售談判蠶食消費者剩余。
5.產品組合歧視。買的越多越便宜、第二件半價、買贈等,吸引相對低收入者支付出更多錢。超市、肯德基等不停變換產品組合目的就在于以看上去更加低廉的價格吸引更多低收入消費者購買。
價格歧視定價法的宗旨是:盡可能的吃掉消費者剩余,使每一消費群體甚至個體支付出最多的錢,使企業利潤最大化。價格歧視定價法的核心是:如何把各類有支付能力的潛在顧客區分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