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西游有許多情節難以忘懷,西游資料匯編里說:西游涉及中國文化領域之廣,范圍之大,類別之雜,尤其在神話方面,整個中國小說中別無可避。有相當一些神話傳說乃是依賴西游傳承定型。或許這是我愛西游的最大理由,神魔本是心中念。
大圣歸來最火的時候,一直想寫寫心中的悟空。最后發現筆力有限,實在不知從何說起。索性將西游與資料匯編,四本書翻出來,順一遍的同時,又挑出了幾個自己印象最深的情節,分享給大家。
1.別師
書中寫:大眾見了,鼓掌呵呵大笑,都道:“好猴兒,好猴兒!”不覺的嚷鬧,驚動了祖師,祖師急拽杖出門來問道:“是何人在此喧嘩?”大眾聞呼,慌忙檢束,整衣向前。悟空也現了本相,雜在叢中道:“啟上尊師,我等在此會講,更無外姓喧嘩。”祖師怒喝道:“你等大呼小叫,全不像個修行的體段。修行的人,口開神氣散,舌動是非生,如何在此嚷笑?”大眾道:“不敢瞞師父,適才孫悟空演變化耍子。教他變顆松樹,果然是顆松樹,弟子們俱稱揚喝采,故高聲驚冒尊師,望乞恕罪。”
祖師道:“你等起去。”叫:“悟空過來!我問你弄什么精神,變什么松樹?這個工夫,可好在人前賣弄?假如你見別人有,不要求他?別人見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禍卻要傳他,若不傳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悟空叩頭道:“只望師父恕罪!”祖師道:“我也不罪你,但只是你去罷。”悟空聞此言,滿眼墮淚道:“師父,教我往那里去?”祖師道:“你從那里來,便從那里去就是了。”悟空頓然醒悟道:“我自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水簾洞來的。”祖師道:“你快回去,全你性命;若在此間斷然不可!”悟空領罪,“上告尊師我也離家有二十年矣,雖是回顧舊日兒孫,但念師父厚恩未報,不敢去。”祖師道:“那里什么恩義?你只不惹禍不牽帶我就罷了!”悟空見沒奈何,只得拜辭,與眾相別。祖師道:“你這去,定生不良。憑你怎么惹禍行兇,卻不許說是我的徒弟,你說出半個字來,我就知之,把你這猢猻剝皮銼骨,將神魂貶在九幽之處,教你萬劫不得翻身!”悟空道:“決不敢提起師父一字,只說是我自家會的便罷。”
悟空很少流淚,唯此,看到滿眼墮淚四個字時才難受。悟空與第一個師傅的緣分,小時候看電視劇印象最深的不是學藝時,而是為救活人參果,上天入地尋良方,最后尋至學藝處,空谷中師傅的聲音再度響起。不過書中沒有這一處。小時候覺得孫悟空在唐僧那受了百般委屈,唯獨這第一個授業恩師對其疼愛有加。真是小孩心理。
2 沙僧的前世今生
怪物聞言,連聲喏喏,收了寶杖,讓木叉揪了去,見觀音納頭下拜,告道:“菩薩,恕我之罪,待我訴告。我不是妖邪,我是靈霄殿下侍鑾輿的卷簾大將。只因在蟠桃會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盞,玉帝把我打了八百,貶下界來,變得這般模樣。又教七日一次,將飛劍來穿我胸脅百余下方回,故此這般苦惱。沒奈何,饑寒難忍,三二日間,出波濤尋一個行人食用。不期今日無知,沖撞了大慈菩薩。”菩薩道:“你在天有罪,既貶下來,今又這等傷生,正所謂罪上加罪。我今領了佛旨,上東土尋取經人。你何不入我門來,皈依善果,跟那取經人做個徒弟,上西天拜佛求經?我教飛劍不來穿你。那時節功成免罪,復你本職,心下如何?”那怪道:“我愿皈正果。”又向前道:“菩薩,我在此間吃人無數,向來有幾次取經人來,都被我吃了。凡吃的人頭,拋落流沙,竟沉水底。這個水,鵝毛也不能浮。惟有九個取經人的骷髏,浮在水面,再不能沉。我以為異物,將索兒穿在一處,閑時拿來頑耍。這去,但恐取經人不得到此,卻不是反誤了我的前程也?”菩薩曰:“豈有不到之理?你可將骷髏兒掛在頭項下,等候取經人,自有用處。”怪物道:“既然如此,愿領教誨。”菩薩方與他摩頂受戒,指沙為姓,就姓了沙,起個法名,叫做個沙悟凈。當時入了沙門,送菩薩過了河,他洗心滌慮,再不傷生,專等取經人。(吳承恩 《西游記》)
一物否?答曰:“不識。”深沙云:“項下是和尚兩度被我吃你,袋得枯骨在此。”和尚曰:“你最無知。此回若不改過,教你一門滅絕!”深沙合掌謝恩,伏蒙慈照。深沙當時哮吼,教和尚莫驚。只見紅塵隱隱,白雪紛紛。良久,一時三五道火裂,深沙袞袞,雷聲喊喊,遙望一道金橋,兩邊銀線,盡是深沙神,身長三丈,將兩手托定;師行七人,便從金橋上過。過了,深沙種合掌相送。法師曰:“謝汝心力。我廻東土,奉答前恩。從今去更莫作罪。”兩岸骨肉,合掌頂禮,唱喏連聲。(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和尚掛骷髏上云] 恒河沙上不通船,獨霸篙師八萬年。血人為飲肝人食,不怕神明不怕天。小圣生為水怪,長作河神,不奉玉皇詔旨,不依釋老禪規,怒則風生,愁則雨到,喜則駕霧騰云,閑則搬沙弄水。人骨若高山,人血如河水,人命若流沙,人魂若餓鬼。有一僧人,發愿要去西天取經,你怎么能勾過得我這沙河去?那廝九世為僧,被我吃他九遭,九個骷髏尚在我的脖頂上。我的愿心,只求得道的人,我吃一百個,諸神不能及。恰吃得九個,少我的多哩。看甚人來者。
[沙和尚云] 小圣非是妖怪,乃玉皇殿前卷簾大將軍,帶酒思凡,罰在此河,推沙受罪,今日見師父,度脫弟子咱。 (雜劇《西游記》)
關于沙和尚有很多人寫他,有人說他是玉皇大帝安排在取經團隊中的奸細,有人說他與王母娘娘有染,才被玉皇大帝貶下凡,受大折磨。或許心里沒有那么多繁復心思,看的時候,這些彎彎繞都沒看出來。但沙僧的沉默還是很刷存在感。
第一次讀時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九個取經人,吃人無數,尸骨都沉于河底,唯有九個人漂上來,沙和尚拿那九個骷髏做了項鏈。二十七回三打白骨精時,尸魔曾提到唐僧是金蟬子化身,十世修行的原體,吃唐僧肉可以長生不老。如果是十世修行,那前九世的唐僧去哪了?關于這個問題也有過很多解釋,有人說神界誰掌握了長生不老大計,誰就掌握了絕對權力。佛這邊有金蟬子,作為如來坐下弟子,他曾為教眾做過突出的貢獻。便是以肉飼佛,讓他們得以長生。還有人說陳光蕊長相與唐僧相似,應也是金蟬子其中一世,前面那個說法還有點說得通的話,后面這個很不通,要知道陳光蕊無論在哪個版本里都活了,假設是其中一世的話,豈不自相矛盾。個人覺得,那九世,應該就是被沙僧吃了。最明顯的便是雜劇《西游記》中那句“有一僧人,發愿要去西天取經,你怎么能勾過得我這沙河去?那廝九世為僧,被我吃他九遭”,最后一遭因為有以觀音菩薩領銜的十大護法外加孫悟空、龍馬等,才沒吃成。
3江流兒的母親
次日早朝,唐王登殿,殷丞相出班,將前后事情備細啟奏,并薦光蕊才可大用。唐王準奏,即命升陳萼為學士之職,隨朝理政。玄奘立意安禪,送在洪福寺內修行。后來殷小姐畢竟從容自盡,玄奘自到金山寺中報答法明長老。
推薦語:畢竟從容自盡實在太狠。不過人民文學最新版本的西游記里對這一回做出了調整,在前言里曾經提到考慮到補出的這一回既然不像是吳承恩的原作,所以便把它作為附錄。個人倒覺得唐僧身世插在這的確有點突兀,就像《金瓶梅》中潘金蓮與陳經濟第一次放肆,也覺突兀,后看解析才發現,那里應是有章節脫落。陳光蕊的故事,楊景賢雜劇《西游記》里有詳解,不過雜劇基本以唐僧為主線,從他串起整個故事,吳承恩的《西游記》,孫悟空成了絕對的主角,從他尋訪學長生不老之道,再到護唐僧西去。中間取經團隊幾次磨合,最終取得真經。江流兒的故事,在古筆記小說里是常見的,故人遠行旅途艱難,尤其出門經商、赴任,總有無數艱險遇難的故事。如同西游記里很多其他的故事,江流兒也是有著無數原型。唐傳奇里就有不少這樣的復仇故事。
4孫悟空的模樣
太保道:“這山舊名五行山,因我大唐王征西定國,改名兩界山。先年間曾聞得老人家說:’王莽篡漢之時,天降此山,下壓著一個神猴,不怕寒暑,不吃飲食,自有土神監押,教他饑餐鐵丸,渴飲銅汁。自昔到今,凍餓不死。’這叫必定是他。長老莫怕,我們下山去看來。”三藏只得依從,牽馬下山。行不數里,只見那石匣之間,果有一猴,露著頭,伸著手,亂招手道:“師父,你怎么此時才來?來得好,來得好!救我出來,我保你上西天去也!”這長老近前細看,你道他是怎生模樣——
尖嘴縮腮,金睛火眼。頭上堆苔蘚,耳中生薜蘿。鬢邊少發多青草,頷下無須有綠莎。眉間土,鼻凹泥,十分狼狽,指頭粗,手掌厚,塵垢余多。還喜得眼睛轉動,喉舌聲和。語言雖利便,身體莫能那。正是五百年前孫大圣,今朝難滿脫天羅。
推薦語:小時候看西游記的電視劇,有很多情節印象深刻,孫悟空與牧童的那段小插曲是最暖心的。牧童吹笛,看到猴兒也不懼怕,還給他遞了個桃吃。漫漫五百年歲月,能相對而坐,吃顆桃挺好。書里貌似會更暗黑一點,孫悟空吃的是鐵腕,喝的是銅汁,頭上堆滿苔蘚,耳中都生了薜蘿,簡直就是一株植物。書中也沒有什么牧童給他遞桃,那個老人也出現過,孫悟空說,“你不曾在我面前扒柴,不曾在我臉上挑菜?”后來那老者才想起,“我那小時候見你,是你頭上有草,臉上有泥,還不怕你;如今臉上無了泥,頭上無了草,卻像瘦了些,腰間又苫了一大塊虎皮,與鬼怪能差多少?”不過電視劇里唐僧熬夜為悟空補救虎裙的場景也是沒有的。
但取經路上還是有很多好玩的故事,比如白龍馬把唐僧的馬吃掉,唐僧一邊念叨一邊哭,孫悟空十分暴躁,忍不住說唐僧膿包,要去尋馬。結果唐僧又要扯住悟空,害怕到時人馬兩亡,悟空越加嗔怒,叫喊如雷:你忒不濟,不濟!又要馬騎,又不放我去,似這般看護行李,坐到老罷!頗有點夫妻吵架的意味。
作為師傅,唐僧經常念叨孫悟空,這種念叨中有時候會看到許多人性幽微處。比如緊箍咒之前的那一部分,孫悟空一棍打死了幾個強賊,唐僧批評他:你十分撞禍!他雖是剪徑的強徒,就是拿到官司,也不該死罪。你縱有手段,只可退他去便了,怎么就都打死?這卻是無故傷人的性命,如何做得和尚?出家人掃地恐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你怎么不分皂白,一頓打死?全無一點慈悲好善之心!早還是山野中無人查考,若到城市,倘有人一時沖撞了你,你也行兇,執著棍子,亂打傷人,我可做得白客,怎能脫身?
話語的重點落在了最后。他怎可脫身?
5那些惹人饞的素食
伯欽聞得此說,沉吟了半晌道:“長老,寒家歷代以來,不曉得吃素。就是有些竹筍,采些木耳,尋些干菜,做些豆腐,也都是獐鹿虎豹的油煎,卻無甚素處。有兩眼鍋灶,也都是油膩透了,這等奈何?反是我請長老的不是。”三藏道:“太保不必多心,請自受用。我貧僧就是三五日不吃飯,也可忍餓,只是不敢破了齋戒。”伯欽道:“倘或餓死,卻如之何?”三藏道:“感得太保天恩,搭救出虎狼叢里,就是餓死,也強如喂虎。”伯欽的母親聞說,叫道:“孩兒不要與長老閑講,我自有素物,可以管待。”伯欽道:“素物何來?”母親道:“你莫管我,我自有素的。”叫媳婦將小鍋取下,著火燒了油膩,刷了又刷,洗了又洗,卻仍安在灶上。先燒半鍋滾水別用,卻又將些山地榆葉子,著水煎作茶湯,然后將些黃粱粟米,煮起飯來。又把些干菜煮熟,盛了兩碗,拿出來鋪在桌上。老母對著三藏道:“長老請齋,這是老身與兒婦,親自動手整理的些極潔極凈的茶飯。”三藏下來謝了,方才上坐。那伯欽另設一處,鋪排些沒鹽沒醬的老虎肉、香獐肉、蟒蛇肉、狐貍肉、兔肉,點剁鹿肉干巴,滿盤滿碗的,陪著三藏吃齋。
推薦語:在遇到悟空前,唐僧路遇猛虎被獵戶所救,書中這段齋食,讀時特別羨慕,當然自己是要素食與葷食一起吃的。想想如果這些菜擺在自己面前,該多幸福。與《金瓶梅》、《紅樓夢》里的美食不同,西游中的食物羅列出來也還是一種草野味道,可能因為齋食太多的緣故。比如無底洞里的白鼠精為唐僧準備的:林檎、橄欖、蓮肉、葡萄、榧、柰、榛、松、荔枝、龍眼、山栗、風菱、棗兒、柿子、胡桃、銀杏、金桔、香橙,果子隨山有。蔬菜更時新:豆腐、面筋、木耳、鮮筍、蘑菇、香蕈、山藥、黃精。石花菜、黃花菜,青油煎炒;扁豆角、豇豆角,熟醬調成。王瓜、瓠子,白果、蔓菁。鏇皮茄子鵪鶉做,剔種冬瓜方旦名。爛煨頭糖拌著,白煮蘿卜醋澆烹。椒姜辛辣般般美,咸淡調和色色平。
不過唐僧愣是不為所動。可我著實咽了口水。與前面獵戶家的吃食相對,取經路上,孫悟空等人還救過樵子,招待的吃食也不錯,念起來瑯瑯上口,沒有葷食佐著,全擺面前應該沒有特別下飯,讀起來好聽,多因漢字中植物名字本身就美,且聽:
嫩焯黃花菜,酸蜱白鼓丁。浮薔馬齒莧,江薺雁腸英。燕子不來香且嫩,芽兒拳小脆還青。爛煮馬藍頭,白熝狗腳跡。貓耳朵,野落蓽,灰條熟爛能中吃;剪刀股,牛塘利,倒灌窩螺操帚薺。碎米薺,萵菜薺,幾品青香又滑膩。油炒烏英花,菱科甚可夸;蒲根菜并茭兒菜,四般近水實清華。看麥娘,嬌且佳;破破納,不穿他;苦麻臺下藩籬架。雀兒綿單,猢猻腳跡;油灼灼煎來只好吃。斜蒿青蒿抱娘蒿,燈娥兒飛上板蕎蕎。羊耳禿,枸杞頭,加上烏藍不用油。幾般野菜一濩飯,樵子虔心為謝酬。
需要補充一句的是獵戶那里,屋子的擺設還有大園子的描寫也頗讓人心動:卻看不盡那匆匆菊蕊堆黃,樹樹楓楊掛赤。這里又有肥鹿,又有呢呢癡癡看人的獐子。說起獐子,不得不說,西游里引用的這段韻文,后來查到是一位僧人所做的《天目山賦》,估計吳承恩老人家太愛這賦,用過至少兩次,賦如下:
高的是山,峻的是嶺;陡的是崖,深的是壑;響的是泉,鮮的是花。那山高不高,頂上接青霄;這澗深不深,底中見地府。山前面,有骨都都白云,屹嶝嶝怪石,說不盡千丈萬丈挾魂崖。崖后有彎彎曲曲藏龍洞,洞中有叮叮當當滴水巖。又見些丫丫叉叉帶角鹿,泥泥癡癡看人獐;盤盤曲曲紅鱗蟒,耍耍頑頑白面猿。至晚巴山尋穴虎,帶曉翻波出水龍,登的洞門唿喇喇響。草里飛禽,撲轤轤起;林中走獸,掬律律行。猛然一陣狼蟲過,嚇得人心漏蹬蹬驚。正是那當倒洞當當倒洞,洞當當倒洞當山。青岱染成千丈玉,碧紗籠罩萬堆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