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那年去青海旅游時拜訪了鳥島,當時很被場面的壯觀所震撼。
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多品種和數量的鳥,也從來沒見過這么目中無人的鳥。幾年過去,依舊想念那場景。2月底的一天,有家長推薦我常州的觀鳥基地 ,建議可以帶孩子過去游學。
經打聽此觀鳥點居然離我家不足3公里,真是只緣身在此山中。
觀鳥點名鳥花園,園主閔浩煥,今年大約已經77歲了。比起大名,他更為人熟知的名字是“鳥爸”、“鳥叔”或者“鳥王”。他故事早就傳遍武進,甚至走出常州,傳到了全國各地——
上世紀70年代,閔浩煥靠花木發家致富,園林綠化生意遍及全國,曾3次出席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的頒獎大會。1988年春天,幾只白鷺飛到他的苗圃大樹上筑巢,閔浩煥當消閑來照顧它們。慢慢地,鳥兒被這綠色的樹林,安全的環境所吸引,每年春天飛來這里,冬天再飛回溫暖的南方。年復一年,苗圃里已有40多種鳥類,數量也逐年增加。閔浩煥每年花費七八萬元照顧他們,而且為了不影響鳥兒的生存環境,他寧愿損失經濟效益,17年來沒有再出售和移動過一棵樹。
閔浩煥家的院子里有一只凍滿魚蝦的大冰柜。每天清晨4點半,他和老伴就起床為鳥兒準備食物,15斤米、5斤魚,還有別人送來的一些魚蝦小食,再給60多條看護狗拌好兩大鍋狗食。做完這些,7點半去女兒的花木公司幫忙。晚上7點半下了班,再回到苗圃巡視一圈。閔浩煥自嘲說,自己現在“落魄”了,為了養鳥,只好給女兒打工。
和鳥兒之間的故事,閔浩煥隨口就能講出一串。比如,鳥園到處都有白色的鳥糞,唯獨自己家三層小樓的瓦片上一滴都沒有,因為鳥兒知道“鳥爸”住在這里。再比如3年前他在苗圃旁邊挖了條水溝,沒想到鳥兒一見環境有變嚇走了。他和老伴沿路邊走邊喊“鳥兒啊,快回來吧!”結果,鳥兒真的都回來了……
只是當了這么多年的“鳥爸”,閔浩煥也有些累了。“50年同學聚會,大家都反對我繼續做這事,4個子女也沒人愿意接手。
可真要叫他放下這個王國,又是怎么也舍不得的。苗圃里一棵大柏樹,女兒想高價買下他死活不肯,卻在去年底被人偷砍,閔浩煥差點氣哭。他怕鳥兒看到了大樹的缺口不愿再來,結果春節后沒幾天,苗圃里就有了聲響。“那天是年初九,是這么多年,鳥兒來得最早的一次!”
于是今天一路探訪,找得鳥花園的所在 。柵欄旁一路無名的紫色的小花凸顯出此地的與眾不同。
因為沒有預約,閔老還在女兒的花木公司上班,沒能過來開門。我沒有辦法把這號稱六七十畝的莊園和私人掛鉤,
當年那樣一個呲詫風云的人物,為了給候鳥一個回來的路標,近20年沒有賣過園內的苗木,沒有修正過房屋。一直貼補著鳥食和狗食,想到老人家近80高齡還需要每天4:30起床“伺候”著這些鳥,然后再去上班。很感動,這是怎樣的一種情懷?怎樣的一種使命感?讓這位老人堅持了這么多年。致敬!
我要帶著孩子們來進一步的探訪這個神秘的國度,探訪那份堅持,那份由興趣衍生出價值感,衍生出使命感和情懷的堅持。我想告訴孩子,人生必須有這份堅持才更有意義和價值,才值得所有人的尊重和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