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天開始系統學習“質的研究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學習的這本書《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來自于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一位博士生的推薦。他今年毅然從公務員崗位辭職,從東北一路南下到了廈門求學。感謝這位兄弟的推薦。
這本書是國內第一部系統評介質的研究方法的專著,作者陳向明教授曾于哈佛大學獲得教育學碩士和博士,現為北大教授。
學習的第一天,重點學習內容:如何選擇合適的問題類型。
根據這本書中的劃分,一般有這么六個大類問題:
1、概括性問題和特殊性問題
概括性問題是一個指向某一特定人群的、對其具有一定普遍意義的問題,其抽樣方法是從這個特定的人群中抽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樣本進行調查。而特殊性問題指的是一個特殊的個案所呈現的問題,研究只對這個個案本身進行探討。
在質的研究中,兩者皆可用,后者較多。個案 研究雖然不能證實整體情況,但可提供新的認識事物的方式,因此更有價值。
2、差異性問題和過程性問題。
差異性問題:探討事情的異同,研究重點在事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上。比如,“中國的大學生對希望工程是否支持”,需求“是”或“否”。
比較適合量的研究。
過程性問題:探究事情的發生和發展的過程,研究重點在事情的動態變化上。
比較適合質的研究。
3、意義類問題和情景類問題
此乃過程性問題的兩個分支。前者探討當事人對有關事情的意義解釋,后者探討唉某一特定情境下發生的社會現象。
4、描述性問題、解釋性問題、理論性問題、推論性問題、評價性問題
描述性問題:對社會現象進行描述。
解釋性問題:從當事人角度對特定社會現象進行解釋。
理論性問題:對特定社會先行進行理論探討。
推論性問題:為了探討此研究結果是否適合其他類似的情形。
評價性問題:對所有研究的現象進行價值判斷。
一般而言,質的研究通常使用描述性問題、解釋性問題。
理論性問題使用時應特別謹慎。
推論性問題、評價性問題不適宜作為質的研究探討的對象,因為質的研究不強調對研究結果進行推論,也不貿然對研究結果進行價值評判。
5、比較性問題
就一個(或一類)人或事進行比較研究。作者認為,新手不易過早使用。
6、因果性問題
對事情的前因后果直接進行探尋,以“為什么”開頭的研究問題。一般來說,比較適合量的研究。
在質的研究中,比較適合的一般是以“什么”和“如何”開頭的問題。如:北京市大學教師外流的現象具體是一種什么狀況?是如何外流的?而不是直接以為什么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