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公女》里有“河北盧戶部”一句,本來已經(jīng)找了資料,不知怎地忘記寫進正文里了。其實有幾個人或事還蠻好玩的。補記之。
一般能到戶部任職,應該是進士了。
比如張于旦的親戚張鳳羽,三甲進士,得以在戶部觀政。
因此,我們可以推斷盧戶部也是進士出身。
查《畿輔通志》,河北盧姓進士就那么幾個,現(xiàn)一一列出如下:
天順丁丑進士,盧信,三甲88名。廣平府永年縣盧劉營人,景泰七年丙子科舉人,天順元年丁丑科進士,歷官汲縣知縣、南陽府同治、夔州府知府,征苗夷有功。
劉營還出過一個更有名的進士,盧大中,做到了工部侍郎。
他主要在兵部工作,中間因為貪污啥啥啥的,回家養(yǎng)老,后來又復出,遷光祿寺卿、歷太仆、通政、太常三卿,最后干到了南京工部侍郎頭銜退休。估計退休后又授予了尚書銜,所以有地方稱他為尚書。其實不是。
盧大中排行老三,俗稱盧老三。他的幾個兄弟也都做了官。
盧大中,字權(quán)南,萬歷十一年進士,官至南京工部尚書。
盧大謨,字敬南,萬歷四年舉人,任新鄉(xiāng)縣知縣,寧羌知州,淮安府同知。
?盧大順,字禮南,萬歷八年進士,任戶部主事,蘇州知府,汾州知府。
盧大節(jié),字和南,崇禎十六年,貢生,曾任臨洮府推官。
盧大中人生的亮點在天啟四年(1624)。
那年七月,盧大中題奏加封關(guān)羽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guān)圣帝君”,很快由熹宗下旨頒布天下。從此關(guān)羽走上了神壇。
正德戊辰(三年)盧銳,滕鑲右衛(wèi)籍,三甲202名。
根據(jù)?《點校版萬歷郴州府志》里有記載:“盧銳,咸寧人,進士。甲申調(diào)任”。
正德沒有甲申年,應該是壬申年,即正德七年;或甲戌年,即正德九年。
盧楫,密云人,三甲55名。
《畿輔通志》上對盧楫沒有記錄。而在武宗實錄里,可以找到“僉事盧楫”的記錄,正德之后是嘉靖,即世宗,其實錄里有“御史盧楫”的記錄。
也許有與盧楫同名同姓的進士。
但從時間上看,此盧楫與實錄里的盧楫應該為同一人。
永年盧姓出了許多進士,還有一個地方可以與之媲美,即東明縣。
這里現(xiàn)在屬于山東菏澤。明清則屬于直隸管轄。
萬歷丁丑進士盧學禮,三甲143名。此人任過兗州知府,修過《兗州府志》,終任于陜西兵備道副使。
東明另外一位盧姓進士為順治丁亥(1647)的盧毓粹,三甲172名。
許多地方都錯成了順治丙戌,即1646年。順治四年的進士考試是加科,正常年份之外額外增加的一次。
盧毓粹,字含美,任過昌化縣知縣,做過僉事,不晚于康熙十一年前,升任,干到了工部虞衡清吏司主事。@東明縣政府文史辦公室,不是清史司。
盧毓粹有樣學樣,主纂過康熙版《東明縣志》。
最后隆重推出天啟乙丑進士盧柱礎(chǔ)。
景州人。即今天衡水市的景縣。
他的故事很聊齋。
曹縣城四樓,有鐘各一,在城頭久不懸,相傳此鐘懸則水至。明崇禎戊辰,縣令盧柱礎(chǔ)命盡懸之,未幾,曹家口河水大泛,闔邑驚惶,至堙塞城門以避,而鐘亦旋卸矣。
這個故事出自金埴的《巾箱說》,不算難懂,我就不翻譯了。
金埴,字苑孫、小郯,康熙年間人。
他的父親是順治十年進士,授郯城縣令,康熙九年去職。金埴的字“小郯”大概來自于其童年在山東度過的緣故。因此他的筆記里有許多山東的逸事典故。
其人命運與蒲松齡差不多,也是屢次考試不中,只好給人當幕僚和私塾教師維生。
他也很有才,特別喜歡寫三言詩,就像三字經(jīng)那樣的格式。據(jù)說寫了上千首,出了一本《三言詩吃》。我一首也沒找到。而今流傳下來的是他的兩本筆記和幾幅對聯(li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