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總要與人打交道,無法認清與人之間的關系,就容易打開錯誤的方式與他人相處,要么被他人責備記恨,要么埋怨他人不懂世故。親子關系、男女關系、親戚關系、朋友關系處理不好,總會使自己的活得很累。處理不好社交關系的主因,就是拎不清關系的本質。
1
不恰當、不顧他人意愿的行善,就是作惡
有的人覺得朋友或親屬生病,來醫院探望就是對病人莫大的關心。他們不顧病人的作息時間,也不體諒病人家屬的心情,一來到醫院就開始哭哭啼啼以示自己的悲痛,還要在病人面前說些讓人難過的話題。她們走后,內心得到了釋然,覺得盡了做朋友/親戚的責任,卻留下難堪的病人與病人家屬在黯然神傷。
再說一個發生在身邊的小故事:以前有個女生知道閨蜜暗戀自己的領導,為了幫閨蜜,主動告知那位領導,結果鬧得很不愉快,從閨蜜變成陌路人。幫助別人的前提,是尊重別人,要先詢問別人的意見。別人想表明關系,還是默默暗戀,都是別人自己的事情,你不能替別人做決定,否則就是個出力不討好的活。
以上兩種人,都是只圖自己快樂,心情舒暢,強行與他自以為的別人的快樂綁在一起,卻從不反省自己這么做是否會傷害到對方,是否讓別人也心情舒暢,這樣的行為不是作惡,又是什么呢?
2
從界限分為基本四類人格,尊重他人的界限
如果劃清自己的領地界限使我們交往時擁有安全感的先決條件,那么尊重他人的界限則是維持交往的重要因素。
在剛開始不熟的情況下,尊重他人總是很容易做到。當熟了以后,就容易越界。通常我們可以將身邊的人分為以下四類:
獨立型人格:他們從不以愛或關心的名義踩到對方的界內,而是只在公共區域進行交流與合作。這類人會詢問對方的建議,但從不對對方的決定進行干預。他們可能會請求或接受對方的幫助,但從不會為幫助對方而過度犧牲自己。
占便宜型人格: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對于這類人,大家認清就避而遠之吧。
老好人型人格:基本上,無論公司還是家庭總會出現一兩個這樣的人。他們是所有人口中的老好人,大家有事情都喜歡找他們,容易被當作情緒垃圾桶與保姆,別人還容易不把他們當回事。
共享型人格:主要是熱情的朋友親戚,他們喜歡插手你的事情,喜歡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入侵你的私人空間,打著關心你的旗幟,讓你無法拒絕,常常做出一些讓人不自在的事情,很多時候常常把事情搞砸還擺出一副渾然不知的表情。
3
父母并不總為子女好,不存在無私的愛
父母是偉大的,但并沒有傳統教育中說的那么偉大無私。父母是不是總是為子女好?可以從自身情況想一想,比如父母都有攀比心理,我們總會聽說“別人家的小孩”有多好。這導致了很多嚴父嚴母,虎媽狼爸的產生,他們用盡一切變態的手段逼迫自己的孩子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這除了為自己的孩子好,難道沒有摻雜自己的一點私心與攀比心嗎?
之前大熱的電影《摔跤吧!爸爸》,很多人都覺得爸爸為女兒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不然就得走上被迫嫁人的道路??墒?,這個爸爸只是發現了女兒的摔跤天賦,卻沒有詢問女兒自己的意見,女兒是否還有其他方面的天賦也不得而知。電影將父親所謂的愛無限放大渲染,而他這么做,不僅沒有了自己的生活,也綁架了孩子的生活。這么沉重的愛,真的是愛嗎?與其說是無私的愛,不如說是自私的愛,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不惜一切代價。
現在農村里依然存在養兒防老的觀念,由于父母貧窮無依靠,用生孩子(重男輕女的根源所在)來保障自己的后半生。從大的方面來說,這是制度的不完善引起的,農村看病難,沒錢看病,資源極度匱乏。從小的方面來說,由于制度不完善,導致養兒防老的觀念一代傳一代,根深蒂固,引發出無數悲劇。例如,孩子不成才,依舊靠父母養著,家里怨恨矛盾多,造成犯罪;女兒賺錢,兒子沒錢,父母壓榨女兒,為防止女兒出國毒死女兒,把錢留給兒子;還有的兒子賺錢了,家庭教育沒跟上,結果吃喝嫖賭抽,敗光了積蓄還欠了一屁股債。
說了這么多,可以看出父母并不總為子女好,在邏輯上這點是沒有問題的。父母為兒女好,不求回報是不可能的,沒有人會希望自己養了一頭白眼狼,所以不存在無私的愛。
4
愛情到底該怎么維持,不是有愛就夠了
蔡叔認為,戀愛和婚姻,是基于利益的模糊博弈。除了原始吸引力,最終需要靠社會吸引力來維持,也就是通過自我提升而增加吸引力,簡單來說,大家都必須保持同一水平線。一個人懶散墮落,價值鴻溝越來越大,可能關系無法長久維持。
這個觀點聽上去很殘酷,你也可以換個角度來思考。我們愛一個人,難道就是嘴上說說就算了嗎?是不是該付諸行動?老公說以后結婚,會養你一輩子。難道他不需要努力賺錢,加班升職,或者艱辛創業,就能養你一輩子嗎?將愛與責任付諸行動,才是一個人真愛的體現。
身為新時代的女性,最重要的是找個男人依靠,或者被養活嗎?這個觀念顯然很過時,一個獨立新女性,首先是要學會愛自己。提升自我價值,才有被愛上的可能。當步入婚姻殿堂后,也要時刻不斷充實自己,提升自己的社會吸引力,就算日后大家一拍兩散,你也照樣活得精彩,無需為維持婚姻而委曲求全。
5
親戚關系在漸漸淡化,訪友將成主流
在大城市,明顯感覺到走親頻率在降低,而越遠離城市,越能感受到走親的高頻率。這是不是說明,大城市的人冷漠,缺少人情味呢?如果人情味就是走親戚,那我寧可被人說冷漠。回看過去,有多少不幸的婚姻死于七大姑八大姨,有多少單身男女逢年過節就被催婚相親,又有多少兒童少年被拿來互相攀比?這些所謂的親戚,熱熱鬧鬧聚在一起,無非是說八卦,聊是非,充斥著攀比之心,這樣的人情味讓人聞著心塞。
為什么會導致上述結果出現?因為親戚是由血緣關系構成的,并不經過你自己的挑選而闖入你的生活。幼年時期,我們只能默默接受,被他們扭曲的價值觀洗腦,在他們吵鬧的環境中成長。可如今,當我們有選擇的能力,為什么還要跟三觀不一致,甚至天差地別的親戚處在一起呢?有點頭腦的,都會選擇與我們談得來的親戚,有共同興趣愛好的朋友在一塊聊聊天,旅旅游。
時代是在進步的,世界永遠是向著更高效、更易連接、更細分工的方向發展,所以親戚這個概念必將進入博物館。
6
大家都喜歡等價交換,社交無需瞎忙活
以前讀小學的時候,爸爸帶我出去旅游,會買些手信讓我轉交給老師。我當時就是一個羞澀的孩子,覺得這么做有點“賄賂”的意味,不愿意我與老師純潔關系之間染上這層污垢。于是,將手信分給同學們吃,沒想到朋友一下子變多了。這大概就是我社交的開始,似乎懂了點做人的道理。
后來,我跟大人們在吃飯的時候,聽他們說一些恭維的話語,禮尚往來,便知道這就是所謂的社交。而現在我們這些人,在老一輩眼中就是不懂做人,還未長大的孩子。因為我們很少做這樣的事情,談得來就一塊吃吃飯,很少往別人家送禮,除非是結婚生孩子之類的大事。
禮尚往來,說得好聽點,就是會做人情;說得直白點,就是等價交換。應該沒有人愿意總是請一個一毛不拔的人吃飯吧?如果別人結婚生孩子,你包了一萬元的大禮包,心里難道不是想著日后能收回更多的禮金?當你領導家做客,你會發現臨走時,對方會讓你帶走些什么,這表明他深知社交的內核,退給你相當價值的禮品,表示不拖不欠。
朋友之所以能成為朋友,并非因為誰付出的情比較多,這個“情”太難計算。大家都趨于跟自己利益相當,資源相匹配的人交往,因為這樣相對安全。當我們看不清社交內核的時候,就容易事倍功半,導致瞎忙活半天還毫無意義。表面上你朋友多,應酬多,卻沒有多少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