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標題:讀書筆記:《如何閱讀一本書》第三篇「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
在本讀書筆記中,會將篇章概括改為篇章介紹,個人總結中的思想的理解改為篇章的理解。
多維度思維是為了讓我們在思考時能從多個角度看問題,從多個方面去考慮一個問題產生的原因,從而更好的看清事物的本質。
就如你去買錘子可能最終是為了墻上那個洞,而這個洞可能是為了是為了掛上你家里的全家福,最終能讓你每天看到這個全家福,都有一種愉悅感。
如果當我們在賣類似錘子的物品時,可能在多維度思考影響用戶需求:價格、規(guī)格、材質等因素時,也需要思考一下用戶的深層次需求:那張全家福所帶來的愉悅感。真正知道用戶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對我們采取下一步行動是很有幫助的。
那么在多維度思維中,用什么樣的姿勢去思考能更快找到影響事物發(fā)展的核心因素?在本篇讀書筆記中,我會寫下我的體會和理解。
篇章介紹
內容概括
在本篇中,作者講述了實用性、哲學書、社會科學、科學與數學、歷史類書、想像文學這六種不同類型書籍的閱讀方法,即在閱讀時所要思考的問題以及相應的閱讀注意的事項。具體描述見下圖:
中心思想
通過對六種不同類型書籍,不同閱讀方法的描寫,作者希望我們在面對不同類型書籍,知道該用什么不同的方法去閱讀,只要這樣,才能相比我們平時的閱讀,知識的吸收率會更加高一些。
個人總結
篇章的理解
在本篇的這六種不同類型的書籍中,對我們大多數普通讀者來說,每一種類型的書籍閱讀所追求的目標是不同的。
實用性書籍的閱讀可能是來解決我們實際中遇到的一些問題 。
哲學書籍的閱讀可能是想獲得一些思想上的啟發(fā)。
社會科學類書籍的閱讀可能是用獲得一些人類社會帶有系統(tǒng)性的知識。
科學和數學書籍的閱讀可能是擴大我們的閱讀范圍。
歷史類書籍的閱讀可能是用過去的歷史,來檢視我們今天的行為。
想像文學的閱讀可能是從作者虛構的一個世界中,來滿足我們潛意識的一些需要。
針對我們不同的閱讀目的,作者在相應的描述中,所介紹的側重點也是不同的,
例如在如何閱讀實用性的書中,作者側重介紹了如何來通過實用性書籍解決實際問題以及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一些注意事項,在哲學中,作者側重介紹了哲學思想產生的背景,發(fā)展、風格等。
而從作者作不同側重點的講述中,我們可以看出:面對一件短中期(一天到一年不等)可以產生一個有評判標準的事時(如:練一手自己滿意的字、學會一種舞蹈、養(yǎng)成一種思維等),我們正確的思考姿勢可能是以結果為導向來進行多維度思考,找出影響事物發(fā)展的核心因素是什么。“以結果為導向思考,并不是“唯結果論”,為了結果不折手段。
思想的聯(lián)系
“在一定的前提基礎下,面對問題時,以結果為導向來進行多維度思考,找出影響事物發(fā)展的核心因素”,我們經歷或遇到的是有哪些現象與這種思想有關。
想到一個之前看到的故事,說是清代一個出去賑災的京官,在幫災民施粥的大鍋里面撒了一把沙子,同行的人都不解,其實我當時也沒看明白,好好的粥為什么要撒沙子了?
以“結果為導向來看”,施粥的目的是什么,是給災民粥來充饑,但是前提是災民要能吃到,而不被其他非災民的人冒領了?
可能洽洽是撒了一把沙子,正好可以把災民和其他人區(qū)隔出來,除了災民其他人是不會吃這種東西的,可能你會覺得有沙子的東西不是人吃的,當人餓到威脅到生命時,別說有沙子的粥了,樹皮都啃光。
說到吃,想到我們一般在吃蓋碼飯時,在上菜之前,老板都會送個湯,可能我們大多數人會認為那是為吃飯配的,讓我們吃飯吃的更香,如果是這樣,那為什么只有在吃蓋碼飯的地方送湯了?
從“以結果為導向多維度思考”去看,飯店要賺錢,就需要在飯點不斷有人來吃飯,而作為炒蓋碼飯的飯店,一般需要現炒,由于廚師較少,人一多勢必會造成后來的人等待時間過長,而時間一旦等的過長,可能會有部分人走掉,甚至影響到以后的生意。
那么如何留著這一部分人了?從結果上看:如果要在蓋碼飯上之前一直留著店內等待,影響因素有:味道、環(huán)境、參與感(讓人有事做),在這三個影響因素中:味道和環(huán)境已經是固定量了,而參與感是變量。
從參與感這一核心變量去考慮。送湯對于留住我們消費有以下兩個好處
一.讓我們有事做,實在是餓了的話可以先充下饑。(相對報紙,湯可以有實質性反饋,如果用其他東西替代話,例如瓜子、水果等,成本過高.)
二.一定程度上觸發(fā)互惠效應,當我們喝這碗,老板送給我們的湯時,我們潛意識我認為我們接受了老板的恩惠,而應該在這里繼續(xù)在這里消費作為回報。
除了吃,其實在喝的方面,商家的某些行為也與這種思想有關,想想我們去奶茶店時,當我們確定奶茶的類型和口味時,這時候,老板會問我們,中、大、超大三個規(guī)格,我們要那個規(guī)格。一般中杯和大杯之間相差兩元左右,大杯和特大杯之間相差兩元左右。
此時,我們一般人(包括我)是習慣點中杯,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發(fā)生了?從‘以結果為導向來看”,奶茶店要賺錢就需要有大量的人來消費,而當我們已經確定要消費時,在這種情況下,提高消費單價是提高整體收入的重要途徑。
當我們面對中、大、超大三種不同規(guī)格的飲料時,價格相差不同,而容量相差較大時(相比較價格而言),這時就給我們一種錯覺,覺得大杯的性價比最高,所以更傾向于點大杯。而大杯相比中杯增加的那一點成本是很少的。
“以結果為導向,進行多維度思考”要求我們,在從結果看問題時,找出影響問題的核心因素,優(yōu)先去解決這個核心因素,其他的事就相對好解決了。就如,我們先學會開車的技巧之后,之后再在路上行駛就相對簡單多了。
思想的應用
那么,我將來的那些行為,被“以結果為導向,進行多維度思考”這種思想來優(yōu)化了。
在我們生活中在做一件線性事件時,可能做好這件事的核心往往并不在這件事本身上面,核心可能在事前準備上。
例如,當我出去買東西時,可能就需要提前把出去要帶的東西寫在一張紙上(等自己把這個思維融入本能之后可以不用寫了),不然如果出去之后發(fā)現有些東西當中有件東西每帶是很惱火的,我每次出去看書時,發(fā)現就容易忘帶筆,出現這種情況是令人很不愉快的。這樣提前寫一樣,有時候真的能幫我們解決很多麻煩。
其實做PPT,也可以用到這個思想,當確定一個演講或匯報主題之后,大多數人總是按部就班開始做,可能有時候做著做著就發(fā)現時間不夠了,而后面有些地方思路還沒理清。做出來的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那么如何來優(yōu)化了,如果做好一個PPT需要:設計模板框架、上網查資料、確定框架、組織語言結構,那么此時的核心思考便是確定框架:分析受眾、確定大綱內容、你的風格、策略。此時只需要一張紙和一只筆就行了。把這個解決了,后面的就相對容易多了,也不用那么急了。
在閱讀書時,我們發(fā)現自己有時候非常喜歡走神,讀著讀著就不知道,書里面講的是什么意思了。造成走神主要原因是注意力不集中。
那么如何來解決閱讀注意力集中問題了?以結果為導向多維度思考?可以有兩種比較好的解決讀書走神的方法方法。
一、有是否回答的直接反省法。當我在做一件事走神時,走神時,就不斷問自己,走神有利于我們完成這件事嗎?或者我們現在的想法是在思考我們之前要解決的事嗎?這個想法對解決我最開始要解決的問題有幫助嗎?等等。就這樣問自己,如果答案是否的話,你就應該知道怎么做了。
二、靜坐冥想法。每天早晚堅持一定時間的靜坐冥想,在這個過程中用自己的思維控制自己大腦的自發(fā)思維。久而久之,不用自我反省也能專注看書了。
記得有一句話叫做:時間比金錢寶貴,其實這句話還有下局:注意力比時間寶貴。可能后面這句話大多數人都還不知道。
在我們應用的這種思想,一定要從簡單有正向反饋的入手,不然很容易因為得不到反饋而半途而廢。
簡單的正向反饋指的是:事物的核心解決部分所涉及的問題能用是否來回答。例如:我出門看電影前,自己問下,該帶的東西都帶了嗎?錢包、雨傘、紙巾等等其他的。等這種思維已經融入本能之后,就像你手碰到燙的東西會縮回來一樣,再去思考復雜的。
有時候,我們閉上眼睛,在幻想中構建一個屬于自己美好的未來,但是,睜開雙眼,發(fā)現一切煙消云散。
在幻想之后為什么不能去好好思考一下,自己與自己理想未來之間最大的障礙是什么,解決障礙的核心是什么?現在去做,哪怕失敗了,也比一般人收獲的更多。
你說是這樣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