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七天》,一個沒有發(fā)瘋,也不是loser的中年男人,獨自一人,用雙腿去丈量地球上最大的無人區(qū)。
這確實是一部美得讓人窒息的電影,雪山、高原、冰川、大漠、戈壁、星空、鏡湖……絕大部分鏡頭,每一幀截下來都是電腦桌面。
和小伙伴走出影院時,身旁有人小聲嘀咕,好似也沒有傳說中的那么好看嘛。
確實,它不是一部故事片、不是小說,也算不上一碗心靈雞湯。
它沒有開始,也沒有結局,甚至連高潮也沒有,它只是斜上方45度角地記錄著一段生命時光。
這是一個關于獨自旅行的故事。其實我也和其他觀影者一樣,期待在看完這部電影之后,體會到一些關于旅行的意義。
但是獨自旅行,就一定要可以感悟到一些什么意義嗎?
弗洛伊德說,本我、自我和超我,是我們人生狀態(tài)的三個層次。作為一個理工男,我更愿意把它簡化理解為生存、生活和生命。
我們已經無須為生存而經歷生理和心理的煎熬,也很難抵達超脫凡世感悟生命的境界,因此,大多數人都是像我們一樣,每天面對的是這些柴米油鹽雞毛蒜皮的生活。
而生活不如意十之八九,我們便想到逃離,逃離一些人,逃離一些事,逃離那個讓自己傷心的城市,我們也更期待去尋找一種原本并不存在的東西,叫做意義。而這種或逃離或尋找的方式,往往就是獨自旅行。
男主角楊柳松想尋找自由的含義,選擇了旅行。他感慨自己的人生沒有多少天,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而活著,他想做一回真正的自己。
女主角藍天想逃避生活的殘酷,也選擇了旅行。她夢想著張開雙臂迎著風就能展翅飛翔,而現實中的她,每天都是醒不過來的噩夢。
獨自旅行并不一定讓人看透人生,也不能治愈身體或靈魂,但卻能夠讓你更加直面生存,能夠讓生命中多那么一些些的力量和勇氣,或者多那么一點點期盼和牽掛,這就夠了。
所以,在影片快要結束的時候,楊柳松選擇了放棄橫穿羌塘無人區(qū),自己所感覺到乏味的生活,或許是別人期待的幸福。
藍天也卸下偽裝和包袱,真正地堅強站立起來微笑面對人生,只是因為一個單純的約定。
旅行只是人生的一次經歷,同時人生也就是一場旅行。《七十七天》就好像一篇文筆稚嫩的散文,好似在向觀眾訴說著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沒有說,但每個觀影者都能聽到的自己心底的聲音。
雖然電影沒什么故事情節(jié),表現手法也不是那么純熟,但在這浮華的商業(yè)片泛濫成災的時代,這確實是一部良心之作。感謝導演最后并沒有把男女主角之間的關系渲染成為一場狗血的愛戀,彼此只是茫茫人海中遇到的另一個自己,這無疑把這條情感的副線上升了一個層次。
我們不妨以風光片的心態(tài),來享受這部電影,來聽聽早已成仙的竇唯的音樂,來看看李屏賓老師美輪美奐的色彩和構圖,來換個角度面對自己的人生這場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