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幾家人組織自駕游,我們這臺車老公當司機,我坐副駕,同車還有表妹和她13歲在重點中學上初二的女兒怡兒。
表妹看我手指一直在手機上移動,好奇的問我:姐,你玩什么游戲這么出神?
我答:不是游戲,我之前給自己定的每周三篇的寫作任務前面有事耽擱了沒完成,現在趕作業呢。
表妹一聽,馬上把頭偏向女兒:你看人家阿姨!(重音在“看”上,意思就是你要向阿姨學習,好好做作業)
怡兒反應很快,馬上回媽媽一句:你看人家阿姨!(重音在“你”上,意思就是你為什么不學習偏叫我學習)
話音一落,全車人都笑了,表妹也很不好意思,訕訕地說:媽媽沒阿姨有文化。
怡兒聽了媽媽的話,緊跟著來一句:我給你們講個三只笨鳥的故事好不好?
大家以為怡兒是怕媽媽尷尬,借這個機會轉移話題,于是均表示洗耳恭聽。伶牙俐齒的怡兒開講了:
從前,有三只笨鳥。有一只笨鳥很勤奮,總是比別的鳥起得早睡得晚,天天練習飛翔,終于和聰明的鳥一樣能飛很遠了,所以它再也不用發愁找不到食物了。第二只笨鳥覺得自己太笨了,就呆在窩里不出來,反正自己也比不過其它的鳥,就好好在家呆著吧,免得被別人笑話,結果它就笨死掉了。第三只笨鳥也知道自己很笨,它對自己沒有信心了,于是就下了一顆蛋,孵出小鳥以后,天天逼著小鳥飛,自己卻呆在窩里一動不動。小鳥也不知道該怎么飛,可是又不愿意聽媽媽整天對它吼叫,它每天既委屈又困惑地想:鳥為什么一定要飛?為什么媽媽不飛要讓我飛?
末了,怡兒還加強語氣來個追問:你們說這是為什么啊為什么?
大家都被怡兒這個充滿暗喻的故事逗樂了。我也暗自感慨,現在的孩子,不可小瞧,心里明鏡似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他們都有自己的判斷和評價標準,看來不進步,孩子對我們的看法真是細思極恐。
怡兒所就讀的重點中學是全市排名前三的學校,她是以舞蹈特長生考進去的,文化成績也很好,基本上穩居年級前20,是當之無愧的學霸。但我發現,孩子在學習中并不快樂。怡兒告訴我,她覺得學習沒有樂趣,媽媽每天盯著她做作業,給她報各種補習班,她覺得好煩好累。吐槽完了,怡兒說了句讓我震驚的話:生活真沒意思,我不知道我媽把我生出來干什么!
據我所知,表妹對怡兒生活上的照顧不可謂不細致,孩子的衣食住行安排得妥妥帖帖,無可挑剔。但在怡兒的心中,媽媽只重視她的成績,要求她必須優秀,而媽媽自己,卻在瑣碎的生活中消磨,不思進取。這樣的反差,帶給孩子巨大的壓力。
作為媽媽,得到女兒如此的評價,我相信表妹的心中也很委屈。很多家長會有這樣的想法:現在的孩子完全不能體諒當父母的苦心,我整顆心都在他/她身上,為他/她付出那么多,他/她還埋怨我做得不好,真是沒良心啊。
先別急著貼標簽,我們需要反思,我們真的給了孩子所需要的么?
衣食住行是基本保障這個不假,但孩子的成長需要心理能量,這個比物質的滿足更為重要。母親作為孩子重要的客體,無法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成為適當的參照對象,無法提供榜樣的力量,無法給予孩子及時的鼓勵和支持,自己不去努力卻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必須做到,孩子的困惑與內心沖突,完全可以理解。
我們并不需要把注意力全部都放在孩子身上,相信孩子和我們一樣,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著自己的成長軌跡和獨一無二的人生,不要用我們的眼界去規劃孩子的未來。我們能做的,就是一步步去成長自己,用我們成長的喜悅去影響他/她,讓他明白成長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用成長帶來的自信光芒,去照耀孩子前行的路。
若是你已放棄了對自己的努力,就別要求孩子必須高飛,因為他的眼前一片黑暗。
親愛的媽媽們,如果我們是一只笨鳥,就做一只不放棄努力的笨鳥吧。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