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從出生就開始了自己的旅途,只不過每個人的感受都不盡相同而已。有的或許感覺如白駒過隙,匆匆那年一晃即逝,還沒來得及回味,就已經日暮窮途了;還有的人,感覺人活著即是受罪,沒有目標沒有追求,整日里懵懵懂懂,不知朝夕。這些感受可能來自于每個人的境遇不同吧,但有些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這也是佛教的精華所在,因為她期許了你一個愿望,那就是今世的苦可以換來未來的福,這樣你就會覺得這一切眼前的苦都是值得的,都是為了來世種的福田而已。
我們華夏本就是個農耕社會,社會的主流是畫地為牢,你作為一個主流觀念的人,或者說受困于這種主流觀念的人,只好乖乖的守住屬于自己的那一畝三分地就好了,不要胡思亂想,不要見異思遷。雖然我們今天懂得了商品的流動和交換,推動了世界生產力的發展,但是我們華夏的主流卻是非常之鄙視各種商業行為的,看看我們的四民社會,士農工商,商排在了最后,我們提倡的是讀而優則仕,卻不是什么去經商,因為過去農耕社會,農業是天,糧食是天,不好好種地,卻去搞什么流通,這是當政者所鄙視的。
但不管當政者怎樣鄙視商業,畢竟歷史大潮不是以個人或者某些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試想蚍蜉撼樹或者螳螂擋車都是不現實的。商業的流通,人員的流動,就像新鮮的血液,讓整個世界都擁有了活力,人畢竟還是俗人多啊,都想活的好一些,都有俗世的觀念和想法,衣食住行,吃喝玩樂,物質的精神的一樣都不能少啊。
所以就有了古代的玉石之路,絲綢之路,海上大通道,不管是東來的還是西往的,都是懷著一個共同的目標來的,那就是利益。就像當面康熙皇帝遠眺長江,問旁邊的一位高僧江中有多少條船一樣,高僧回答說只有兩條,一條是名一條是利,于是這位偉大的皇帝說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赡苓@些話有些世態炎涼的意味在里面,豈不知正是這些所謂的名利推動了世界的發展,也在不斷的改變著你和我,不管你愿不愿意,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從未停歇。
轉回正題,人在旅途,你活著就在旅途中,并不是你出門遠游才是旅途。人在旅途有外部的和精神的分別,譬如徐霞客老先生那是踏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這是屬于外部的,有直觀的感受;但也有一種精神上的旅途,他是心靈上的交流,或許足不出戶,但精神已縱橫千里之外,這是更高層面的一種旅途。這也是我們尊敬的三閭大夫屈原的畢生追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求索什么呢?當然是內心發出的疑問,面對這些心靈問題,如何來回應,如何來詮釋,都是精神旅途來回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