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勁,一直是家庭教育中的一個關鍵詞,無論是教育孩子很費勁,父母自我學習也很費勁。故有人感嘆:做人難,做父母更難。
事實結果是這樣的,父母越費勁,在短期時間內孩子有可能表現更好了,更聽話了,而從孩子一生來看,其實是對孩子造成很大傷害的。
比如:費勁讓孩子學會懂事,每次在孩子哭的時候拒絕孩子,結果孩子哭的越大聲了。這時候會有兩類父母。
1、討好型。沒辦法了,只好妥協,滿足孩子的要求,放任孩子。這類父母經常說的一句話:“既然他不讓我管,我就不管唄,由得他自生自滅。”
2、威脅型。不讓你哭,你還哭?我就不信沒有辦法治你,罵、打,不行就恐嚇。所以在威脅型父母面前孩子往往表現的很拘謹、聽話。
無論是討好型還是威脅型,孩子都會在短時間內保持父母所期待的很棒的表現,但過不了多久,又會故戲重演,讓父母又不得不討好和威脅。
在討好型和威脅型父母心中,愛自己的孩子嗎?
答案是:愛。
他們去討好或威脅孩子,費勁嗎?
答案是:費勁。
討好型父母和威脅型父母是不好的父母嗎?
答案是:無所謂好與不好,他們是愛孩子的父母。
當問出“討好型父母和威脅型父母是不好的父母嗎?”這個問題時,我們就陷入了一種叫做“等級思考”的模式,即這種模式,讓父母變成了討好型或威脅型的父母。
這句話有些難理解,我們一切從“費勁”這個角度來推導一下。
父母教育孩子費勁←父母不得不用討好或威脅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不符合父母期待(成績差,品行差……)←孩子的行為是錯的←父母用等級模式看待孩子←父母用等級模式定義人與關系。
也就是說,當父母是以等級模式來定義人與關系的時候,父母教育孩子是費勁的,這種教育方式也許在短時間內行之有效,而在孩子一生的角度是一個很大的傷害。
那到底什么是等級模式呢?等級模式即我們借助評價機制(如好、壞、對、錯、排名)去快速判斷我們所面對事物的思考方式。如我們的孩子考了100分,我們會認為他各方面都很優秀,因為他是個好孩子,孩子偷了東西,我們會這是個錯誤的行為。等級模式在原始社會是幫了我們大忙的,如果不能很快地定義:長長的,綠色的動物叫蛇,是壞的,我們就會被蛇咬傷,這是我們的生存本能,也正是這種本能讓我們養成了等級思考的模式。
也許你會問:孩子偷東西,不就是個壞的,錯誤的行為嗎?這我并不否認,可問題是:一旦認同孩子偷竊是個壞的,錯誤的行為,費勁的家庭教育又開始了:
1、孩子偷竊很壞→為了不讓孩子受傷,批評→孩子再次偷竊→討好孩子,滿足他,不讓他偷竊→孩子用偷竊威脅父母滿足他的要求。
2、孩子偷竊很壞→懲罰→孩子的偷竊變得更隱蔽→更大的懲罰→你根本不知道你的孩子有沒有再偷竊了,因為他總是躲著你。
怎么辦?這也許是很多父母在費勁的家庭教育中遇到的死結,因為等級思維模式的人會這樣思考:
我的孩子居然會偷東西!這是第一次還是第N次了?怎么會這樣!必須讓他害怕,深刻理解這是雷區和底線,
所以,今天來探討的是:不費勁的家庭教育。
先給出答案:不費勁的家庭教育即培養自己的成長思維模式。
成長思維模式其實很簡單,即拋開好壞對錯,只關注發生了什么,為什么會導致這個結果。導致這個結果一定是家庭共同的原因,我們自己能夠在這中間起到什么積極作用?
同樣的拿孩子偷竊的例子,成長思維模式的人會這么思考:
什么是原因導致孩子偷竊?
家庭文化對孩子偷竊有影響嗎?
孩子偷竊被發現之后,他的心情是怎樣的?
我應該怎么和孩子談話?
于是,父母會發現很多“秘密”:孩子偷竊這個行為是多方面因素導致的,比如孩子的媽媽愛貪小便宜,爸爸愛插隊,當媽媽貪到校便宜時會很開心,孩子看到了,并且學習到得到小利是很開心的事情,而在沒有人看到的情況下免費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偷竊)也是很值得高興的。這就是為什么有些人有錢但是還會選擇偷東西的原因。當然,大人很容易分清貪小便宜和偷竊的區別,而小孩是無法分清的。如果盲目去懲罰孩子,孩子內心就會感覺:為什么大人可以貪小便宜,我不可以?于是他會控制不住自己再去偷竊。
當具備成長思維模式的父母問自己這4個問題和發現這個秘密之后,他們自然就會對孩子偷竊有辦法了。
首先照顧孩子的心情:當你去偷的時候一定很害怕被發現吧,被發現之后是不是很后悔?
然后一起檢討家庭文化:試著想想如果沒被發現,偷成功了,你會是什么感覺?會開心嗎?因為自己撿了個便宜。其實爸爸媽媽也發現自己愛談小便宜,所以不知不覺就讓你覺得貪到小便宜是一件很興奮的事情。
最后提出期待:不過從這件事,我們也認識到了自己不應該貪小便宜,這是個很不好的習慣,偷東西就更不用說了,是違法的!我們一起去道歉,寫一份檢討書好嗎?這是我們應該承擔的后果。
可見,成長思維模式的父母能夠綜合全面地看問題,他們認為孩子任何的“不良表現”并不是不好或者是壞的,而是家庭各方面因素共同導致的結果。找到這些因素,不僅為孩子,更為自己提供了成長的方向。
這樣的家庭教育,看起來很難辦到,但真正努力去這樣做時,你會發現,特別不費勁,孩子特別懂事。因為他在你身上學會了把每次危機當成機會,努力成長,做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