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橙沙之味》的時候會覺得影片很平淡,但隨著故事情節慢慢地展開,主角們慢慢將對彼此隱藏的故事講述出來,劇情開始進入高潮,影片結束,不但不會覺得平淡反而意味悠長。
電影的每一幀都美的可以截圖當桌面。
開銅鑼燒店的店主要招收一個幫手,擺在店主面前的選擇有兩個:手指有問題的老奶奶,還有不想上學,而選擇打工的女學生。
起初,店主對老奶奶的態度很冷漠,用老奶奶的話來說就是眼里充滿了憂傷。老奶奶為了爭取在銅鑼燒店里的工作,親自做了一盒豆沙。而店主的銅鑼燒里豆沙總是做不好,不是糊了就是過于粘稠。正在店主猶豫不決的時候,善良的小女孩知道了老奶奶,于是主動退出,把工作讓給了老奶奶。
老奶奶來店里工作的第一天,和店主一起做豆沙的時候,從店主的表情來看,有點不耐煩,可能是老奶奶對豆子說的話打動了店主“你們要好好工作哦”,這么可愛的老人家,店主當然也和吃瓜群眾一樣受到了觸動。
店主的豆沙餡改變之后生意格外的好。越來越多的人來光顧店主的銅鑼燒。
然而,這個時候,一個消息穿了出來,是由一個女人說出來的,原來老奶奶是麻風病病人,女人說“她的手有殘疾,漸漸地她的鼻子也會消失”,店主由于和老奶奶工作了很長時間,彼此的默契漸漸產生了情感,找各種理由為老奶奶德江女士開脫,他希望她留下來,一起和他經營這家銅鑼燒店。
店主很是糾結,在家窩了一天。但在這天當中,德江女士獨自開門接客。劇情到這里我以為店主看到以后會生氣,但是,第二天店主知道了真想,反而說“您能夠幫忙接待客人嗎?”。從后廚,到上臺面的過程,是店主對德江女士慢慢接受的過程。
德江女士在接待中學生的時候,和抱怨學業的中學生一起聊天,她說“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你們年輕擁有自由多好。”此處編劇為德江女士的經歷的展開做了鋪墊。
并且德江女士還與那位學生妹妹成為了好朋友。兩個人一起看月亮,看銅鑼燒店門口的櫻花樹,我簡直淹死于老奶奶的浪漫中了。
由于輿論的壓力,德江女士被店主辭退了。就在這個時候,小女孩離家出走,到店里幫忙。知道德江女士走了之后,小女孩很傷心,看著哀聲嘆氣的店主,她提議一起去看望德江女士。
于是兩個人一起來到了德江女生所在的麻風病園。
見到德江女士,明顯看出來,德江女士精神狀況已經不像在店里幫忙時候那么好了,原來還是灰白相雜的美麗頭發變成了滿頭的銀絲。
德江女士為了他們的到來特地準備了腌梅子,當店主問起來怎么做的的時候,還特別調皮地說了句“這個不能告訴你。”
聊天中他們發現,原來德江女士在像小女孩那么大的時候,就被哥哥送到了麻風病院。那個時候,麻風病人就像病毒一樣,很多人都是談麻色變,對他們進行隔離處理,甚至在寺院都要進行消毒,可以說這是對人格尊嚴極大的侮辱。德江女士或許體驗過這樣的感覺,所以她對自由自在的生活無限的向往。就像電影中的那只金絲雀一樣,她渴望掙脫牢籠,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德江女士的丈夫在十年前去世了,他們因為麻風病的原因將孩子打掉了,她滿眼深情地看著店主說,看到他就像看見自己的孩子一樣,但是為什么這個人眼里藏著憂傷呢?她想知道答案,于是就發生了開頭的故事。
吃著德江女士做的腌梅子,聽著德江的故事,店主不禁潸然淚下,而她卻開玩笑地對他說“吃到好吃的應該微笑的嘛”。
這個四十多歲的男人,在她面前難過得像個孩子一樣。
他從來沒有對他說過,他之前在一家酒吧上班,因為和別人起了沖突,傷人致殘,判刑三年,期間母親經常來看望他,但是時間無意無情,還沒有等到心愛的孩子,母親就駕鶴西去了。刑滿釋放后,他再也和別人講起他的故事,也在也沒有聽別人講過故事,一個人孤獨地生活著。也因為欠了別人的錢而不得不開了這家銅鑼燒店 。直到小女孩和老婆婆的出現。她的可愛樂觀對自由的向往,治愈了他的悲傷。或許,他從她身上看到了自己媽媽的影子。他更想在她身上補回對媽媽的虧欠。
再次看望德江女士的時候,德江女士就去世了,德江在瘋人院的朋友佳子帶他們看了德江的墳墓,她說,每一個麻風病人死后,風人院的朋友就會為他們種下一棵樹 德江的是櫻花樹,因為她很喜歡櫻花。
這次店主來風人院的目的就是想和德江說說他所經歷的事,然而,一封寫好的信握在手里,卻得知了她去世的消息,這份感激和喜愛變得無從安放,他把它悄悄地種在了心里。
就在這時候,他和她共有的記憶,銅鑼燒店,因為店主的原因要加上鐵板燒。他便挪出了店面。
片尾,他仍然選擇了賣銅鑼燒,小女孩穿上了校服,回到學校。她帶他們找到了歸處。在她給他們的信里,她說“我們被到這世上去聽去看,不用去成為某個人,我們有自己的人生意義。”就像她,即使是麻風病人,也沒有變成別人眼里無能的人,依然愛這這個慘痛而美麗的世界。
其實,他不愛吃甜食,但是因為她,他愛上了銅鑼燒。
PS:請給麻風病人與我們生存在同一片天空下的勇氣,因為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那樣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