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隨筆,或許從落筆的那時起,已經不再是隨筆了。)
? ? ? 居家在河西,單位在河東,上下班都會迎著日頭,雖說刺眼,卻有一種兆頭包含其中。迎日出門,伴月歸家,分明很難過,然而感受痛癢這種體驗與我而言挺奢侈。于從前,大可棄之,然棄之如何生活?當掌控不住生活的時候,該如何保護那根與生活作對的反骨?畢竟世道是如此銳利,世人皆病,覆巢之下沒有備選讓人選擇。
? ? ? 自己的腳,穿別人的鞋,總是不適合。就如一個時代若要理解另一個時代,大概也要有類似的處境、相似的痛苦、等同的覺醒體驗,或者同病相憐的經歷才可產生共鳴。所以說時代英雄,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喝之天下人,寧有種乎?和平年代,豪杰者皆打擊對象,滅之于萌芽狀態。期間天下皆中下才,寒人野僧、山客道士、下隸走卒,滿世界都是出賣苦力與時間之人。生活如此不易,適可而止哪能聽的進去。最可怕的是似乎都將壞日子當做好日子的首付,一天一天很難,一年一年漸易,這句話毒到可以歸類第八段雞湯。最恐怖的故事是打小就教育你: “你的人生大概從‘修身齊家 ’和‘格物致知 ’, 最后成為‘有用 ’及‘有為 ’的人。” 當然了,儒學的這一套理論是對的,但又覺得不對,也說不出來哪里不對,就感覺怪。我的解釋是:“國人處事嘛,不就非左及右,慣性這種解釋至少能讓我少死點腦細胞。”想通的也有,能肯定的是活著肯定是對的,畢竟生命它就是一個奇跡;也得承認,深深活在這套體制內不能自拔了,或許教育已經從根本上剝奪了你選擇的權利了。
? ? ? 支配不了命運,支配得了興趣,奔波生活,也享受生活,生活不容馬虎,何不使之工致些。兩道菜,一葷一素,一冷一熱,一干一稀,一盤一碟,粗糧細作,細糧精制,白皮土地切絲炒,紅皮土地切塊燉,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口福是最易得來的幸福。
? ? ? 不去思考,最為輕松,淡泊就是在大腦中清理出一片空白區域。過于散亂,主題不彰,過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里的參與,自身價值難免被忽視。恬淡虛無,真氣從之,越名教而任自然,在冷冷清清里,享受自己的風風火火,浮世清歡,最高也是最后的奢求了。
? ? ? 模仿他人表達方式,可思維仍是自己的一套。聽過再多的道理,若心智未達或經歷未及,哪有可能理解。待有所悟,歲月忽已晚,酒尚余溫,你已忘記,大地在,歲月在,你還能在否?
? ? ? ? ? ? ? ? ? ? ? ? ? ? ? ? ? ? ? ? 記戊戌年 拾月初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