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階段·片段一】
R·閱讀原文片段
非暴力溝通強調(diào),感受的根源在于我們自身。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
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有四種選擇。
第一種是認為自己犯了錯。例如,有人氣憤地說:“我從沒有見過你這么自私的人!”這時,我們可能會自責:“哦,我沒有考慮別人的感受,真是太自私了。”這會導致我們內(nèi)疚、慚愧、甚至厭惡自己。
第二種是指責對方。這時,我們也許會駁斥對方:“你沒有權利這么說!我一直都很在乎你的感受。你才自私!”在爭吵時,我們一般會感到憤怒。
第三種是了解我們的感受和需要。這時,我們可能會發(fā)現(xiàn)我們有些傷心,因為我們看重信任和接納。
第四種是用心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這時我們也許就會想:“他傷心可能是因為他需要體貼和支持。”
通過了解我們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們不再指責他人,而承認我們的感受源自自身。
I·拆書家講解引導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們自身。他人的言行也許和我們的感受有關,但并不是我們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我們自身的需要。
我們有自由選擇自己應對外界的權利,也要為自己的內(nèi)心和行為負責。
負責,并不是沉重、負擔的意思;負責,是將最終解釋權掌握自己手上。
舉個例子:
甲:你昨晚沒來,令我很失望。
乙:昨晚你沒來,我很失望,因為我想和你說一些煩心事。
在上面的例句中,甲認為,她的感受是由他人的行為引起的。而乙認為,她感到失望,是因為她的愿望沒有得到滿足。
我們可以通過“我(感到)......因為我......”,這種表達方式來認識感受與自身的關系。
A·學習者拆為己用
按照“事實 + 我(感到)......+因為我…...”的句式,來造句。看看真實的自己是什么樣子的。
大家在工作,學習,生活中,與人溝通的過程中,是否有強烈情緒發(fā)生,如:憤怒,生氣,懊悔,心痛,開心,愉悅。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寫出來,了解下,情緒背后的你,包含著你的什么想法,期待吧!
(I的部分,我也自己寫了,這段可以忽略哦:
感受的好壞取決于自身的需求和期待,以及他人言行的看法。
比如當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的表現(xiàn)不外乎以下4個反應:
1.認為錯在自己;
2. 認為錯在別人;
3.了解自身對這件事的感受和需要;
4.用心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通過了解自己或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的方式來化解矛盾,就是一種有別于暴力溝通的方式(如第1中和第2種反應)方法。
我是一名研究生,對于學術研究而言,科研的績效在于發(fā)文章。我的導師是身兼學術和行政管理的人員。由于經(jīng)常學院行政方面事情很多需要他處理決定,加上他需要經(jīng)常出差開會,因此對于學術方面的投入時間相對就變得很有限。但是站在學生的角度,我們所做的科研成果(比如撰寫的論文),都要經(jīng)過跟導師協(xié)商探討后,進行投稿刊發(fā)。兩個月前,我們的一個稿件發(fā)給他,他也答應盡快修改。期間有去找過他,并且有說需要他盡快修改,不然對于論文刊發(fā)和能否按時畢業(yè)都會有影響。他每次都說好的,我晚上就改,但下次再去找他的時候,他又會說自己太忙了,沒時間。說實在,揍他的心都有了。
?看完老師的拆解,我發(fā)現(xiàn)問題不僅僅在于導師,我也有問題。因為我不懂如何有效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說的太直接的話,老師又會生氣,那對于論文的修改就更加變得渺茫。現(xiàn)在我覺得,我可以這么跟導師溝通:老師,論文的修改問題給您添麻煩了,特別是在您又這么繁忙的情況下。不過從文章發(fā)給您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兩個多月了,我有點擔心。因為這篇文章的刊發(fā)時間直接關系到我能否按時畢業(yè)。現(xiàn)在已經(jīng)過去兩個多月了,但我還沒改好這篇文章(怎么感覺有點在間接怪他的意思),所以麻煩您能否抽空幫忙看看,我想盡快投出去。謝謝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