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近期讀過的并不算多的書籍,發現是一本叫做《無后為大》的書帶給我的影響最深。作者關軍在書中較完整地闡述了他不生孩子的原因以及對生育的看法。
我原以為,每一個人都要經歷結婚、生子的人生過程,沒有這些過程就是不完整的、就是奇怪的。看完書后,我最首先認識到的是:生育,原來只是人生的一項選擇題,而不是必答題。同時,我對“丁克族”的看法完全改觀,深深認同不生孩子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這本書,或者更直接地講,是書中所傳遞出的丁克觀念,對于我來說,它的價值并不是到底生不生孩子的結論,而是我因此開始深入思考之前沒想過的問題,觀念得到了刷新和進化。
我有資格教育孩子嗎?
有了孩子,教育是擺在父母面前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市場上的教育類書籍和才藝培訓班多如牛毛,折射出許多父母們“培養出一個優秀人才”的殷殷期待。
本書中指出了中國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我深有同感,同時開始默默觀察周圍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漸漸地卻對自己能否做好母親這個角色越來越沒信心。
舉一個前幾天的例子,我和同事作為導游帶親子家庭出去游玩。在車上時,一位母親對自己的孩子說,不要玩手機,再不聽話等會兒工作人員會把你手機沒收掉。我正想該怎么勸這孩子,正埋頭在手機上看小說的同事忽然站起來對著那孩子大聲且嚴肅地說,對!在車上是一定不能玩手機的!非常傷眼睛!說完她坐回座位上繼續看手機了。我頓時不知該說什么好。她自己也是母親,我能想象她的孩子會說出這樣的話:你自己都玩手機,為什么我不能玩?
我相信,言傳不如身教,想把孩子培養成什么樣的人,自己就得先是那樣的人。如果我自己連最基本的在車上不看手機、吃飯前洗手、過馬路不闖紅燈都做不到,我有什么資格去這么教育我的孩子?我自己都渾渾噩噩地過日子,我有什么資格教育我的孩子“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該完成的事情一拖再拖,我有什么資格教育我的孩子“做完作業了才能出去玩”?每天下班后我看電視、打麻將、嗑瓜子聊天,我有什么資格教育我的孩子完成學校作業后還要看課外書、上各種輔導班?……
所以,最應該教育的人是自己吧。把主要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用來投資自己,盡量挖掘自己的潛力,最大化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而不是用“為培養孩子犧牲自己的前途”之類的說辭,放棄自己的成長之路,以掩飾自己的無能。
你為什么不和別人一樣?
當我嘗試思考著去做一個丁克,很多現實的問題隨之而來。
宣布做一個丁克,無疑會引起親戚、鄰居異樣的眼光和無休止的評論。同時,還可能要面對父母氣急敗壞的質問:“別人都生,為什么你不生?”
其實,不只是做丁克,只要你想按著自己的意愿走自己的路,而這條路又恰好和大多數人走的路不同,你就要做好面對來自各方面壓力的心理準備。
關鍵是,為什么我們要和別人一樣呢?別人都上大學,我也上大學;別人都考公務員,我也考公務員;別人都結婚了,我也趕緊結婚;別人都買車買房,我也買車買房……我們做出每一個人生選擇的依據難道就是別人?
別人都那么做,但我不必跟別人一樣。如果為了別人的不值一文的認可,就要放棄自己的人生選擇權,那代價實在是太大了。所以,我決定不再為別人的評價而活,我只為自己而活。即使我生孩子,那也一定是深思熟慮周全準備后的結果,而不是因為別人都生了。
沒有孩子,老了怎么辦?
沒有孩子,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老了以后,行動不方便,經濟也沒有來源,該怎么生活?萬一摔倒或突發重病,誰來照顧?沒有兒孫繞膝,孤單怎么辦?
能考慮到幾十年后的這些問題,當然很好,但是,不該把這些問題的解決答案,都指向一個人——我們的孩子。
其實,就算有了孩子,這些問題也未必能解決。暫且不用預測未來,看看現在我們與父母的關系,便可知一二。
我們之中能有多少人能陪伴在父母身邊、日日悉心照顧?離家遠的,甚至要花費若干天才能回到家中。萬一父母有了突發狀況急需照顧,還有時間等你乘汽車、動車、飛機趕回來?
能陪伴在父母身邊的次數也越來越少,交流的質量更不好說。如果連父母不會用智能手機、多教幾遍都嫌煩的話,父母還能指望從兒女身上獲得更多的情感慰藉?
再說說經濟。年輕人,在大城市拼搏,微薄的工資交完房租水電就所剩無幾;中年人,要還房貸、還車貸,還要交孩子的各種輔導班學費。有的尚不能自給自足,甚至要啃老,還談何養老?養兒防老,已然成為一個偽命題。
所以,我不該把我后半輩子的幸福寄托在別人身上,更不該將養老的壓力轉移到別人身上。我必須勇敢地直面自己的養老問題。儲蓄、投資,給自己存盡量多的養老金;掌握生存技能,最好退休之后也能有經濟收入;鍛煉身體,減少疾病與疼痛;培養興趣愛好、結交同年齡伙伴,自得其樂安享晚年……
我不敢斷言我的未來一定沒有孩子,但是,這本書帶給我的思考,使我獲益良多。最重要的是,我逐漸明晰自己的人生態度,有孩子或者沒有孩子都不能改變它:
每個人都是自由的,有權且應該選擇自己喜歡過的生活,并為自己的人生負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