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麥德斯的感覺還停留在007,那個比邦德還有感覺的大反派,沒有想到他還能演這么親和的老師,非常不適應。
故事發生在一個小鎮上,這點非常重要。通過電影的描述,可知整個鎮的人口很少,大家相互之間都是認識的,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非常微妙。
這些人生活在一起,形成一個固定的群體。
電影開始不久,有一幕場景,值得我們思考。一群男人在一起喝酒,男主角出去接了一個女孩子的電話,回到酒桌就被起哄吹瓶了。
這七八個男人,估計半個鎮子的男人都在這了。實際上,男主真正交心的朋友就兩個,其中一個還是女孩子的爸爸。喝酒喝到一塊并不代表什么,真正的友誼從來不需要喝酒來鞏固。
如果電影到這里結束,如果沒有發生那件事,一個有點帥帥的溫柔的男人,在一個快樂的幼兒園工作,下班和鄰居喝喝酒,還有漂亮的女朋友投懷送抱。平凡美好的生活,一下子就被打破了。
這個喝酒的場景與后來整個鎮的人冷漠的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當被園長懷疑以后,主角的反應視乎太過于冷靜了。這是整個電影的轉折點,很多觀眾質疑主角處理這件事太過隨便。
毫無疑問,從院長懷疑,到心理專家對女孩問問題,再到后來對所有家長宣布這消息,都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因素。再加上主角設定就是溫文爾雅,善良不做作,坦蕩蕩不需要解釋的個性,正是這樣的可愛,才導致小女孩和那個俄羅斯妹子喜歡他。
但也導致了他在處理這件事上沒有辦法,他太冷靜了,太善良了,
他沒有要求小女孩跟他面對面的澄清,因為這是大人的事情,即使是小女孩的錯誤,也不想傷害到她,他知道孩子只是不知輕重,說了不該說的話,到了結尾他也不恨女孩。作為被懷疑的人,是不應該再去接觸被害人了,這是符合常理的。
他沒有一開始就和院長據理力爭,交代好事情的始末,這個地方值得探討。那時候男主已經知道女孩子會說謊了,但他沒有說出來
當聽到男性器官的描述時,院長居然嘔了,說明她非常保守,她的保守讓她不能正面處理這件事,她甚至不愿意讓主角靠近她。再者她先入為主的覺得女孩子不會說謊,還沒有辨別就把另一個可能否定了。
當院長要求家長回去問孩子有沒有受到類似的傷害時,很多家長反饋自己的孩子也受到了傷害。
這些家庭產生了受害者妄想,把原本兩件毫不相關的事情聯系到一起,并且認為自己受到了對方的傷害。把自己的痛苦,歸咎于他人,并且堅信不疑,覺得自己的的確確受到了傷害。
這是何其的可笑,比如很多時候我們會把自己失敗歸結為運氣不好,環境不好等等。可是自己家的孩子做噩夢,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時候,就歸結為對方情節嚴重的傷害,讓男主承當了極大的莫須有的罪名。
先入為主的影響如此大,如果把自己放在電影里,我們也會成為加害男主的一員。
就如同我們收看娛樂頭條一樣,站在道德的高地去譴責報道里的惡行者。當事人身在漩渦里,被弄得只能拼死抵抗,該明哲保身的絕不多說一句。
評價可以把一個人殺死。
看到主角在超市里,被人毆打,拿著塑料帶搖搖晃晃走出來,那一刻,他已經死了。
所謂人的社會,可能就是評價吧。恐怖之處還在于,評價的由來可能是別人謠言,可能是你不經意的一個行為,可能是別人的誤會,可能是你的外表。
甚至在很多以后,受害者已經承認了誤會以后,原來的這種負面的評價,依然會像烏云一樣籠罩著。
一旦評價已經形成,不是那么容易被抹去的,它會根植在每個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