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之姿——梅貽琦
一直想寫寫某位大學校長。
校長這樣多,有名的校長也不少,我想找的這位校長不一定要有了不起的歷史功績,也不需要有供普羅大眾消遣的名人軼事,他的情史最好單一,他的情懷最好博大,他最好如梅花一般高潔,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
這樣一位校長,就是清華在任最久的校長——梅貽琦。
梅貽琦先生是一位校長,拋開清華大學金燦燦的光環和頭銜不說,他著實是一位為人處世治學皆值得我輩以及很多輩學習的“平凡偉人”。這位平凡人,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培育了清華大學的校格。
一、時代背景
自1840年,我國走進了漫長的近代史,眾所周知,勞苦大眾們從此過上了更加艱苦凄慘的生活。從未有哪個國家連續百年戰火不斷,從未有哪個國家如中國一般百年間萬頃土地喬木不生。就在這樣極為沉痛的時代,或許時勢造英雄,大師級的人物層出不窮。百年間我國頻繁戰敗,庚子事變加上八國聯軍遠征,清政府最終沒能承受住這致命的打擊,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后續種種原因,英美等國退還了部分“庚子賠款”,清華大學依托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建立,因北京西郊的清華園而得名,初稱“清華學堂”,是清政府設立的留美預備學校。梅先生1909年考上庚子賠款第一批赴美留學生,1915年學成歸國,半年后在清華學校擔任物理學教授,1926年就任清華學校教務長,1931年末就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直至1948年末離京赴美,17年任上歷史風云變幻,時代激蕩愈演愈烈,梅先生一襲長衫閑庭信步,似乎從未覺察歷史洪流來勢洶洶。任爾東西南北風,梅先生心中只有一個清華,他是大師,他造出了屬于清華的時勢。
二、名言警句
(一)、大師
梅貽琦就任清華校長時言簡意賅的說明了自己大致的辦學理念,在這篇簡短平實的演講辭中,“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一句,即眾所周知的“大師論”,隨后成為清華的辦學理念。孟子有句名言“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梅先生仿孟子,認為一個大學之所以為大學,全在于有沒有好教授。什么才是好的教授呢?為學做人皆為學生楷模。學生智識有賴于教授教導指點,教師須治學嚴謹、思想方法避免偏蔽,即“持志堅定而用情有度”。梅先生就師生關系做了個恰當的比喻,“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教師以身立范,為學生的自謀修養、意志鍛煉和情緒裁節樹立榜樣。[[[]張亞群,劉毳. 梅貽琦與清華大學通識教育實踐[J]. 大學教育科學,2011,(04):73-78.]]這就是著名的“從游說”。名師聘請多有不易,梅先生在任期間多方禮聘國內外著名學者來清華任教,隨時隨地留意延攬,對于在校教授也是給予最大的尊敬,馮友蘭、聞一多、朱自清、錢鐘書、華羅庚、吳晗等學術大師云集,不論學歷高低,學高為先,此時的清華群英薈萃,無疑聚集了當代最有名的學術人才。
(二)、從眾
初為一校之長,梅先生的辦學之道并不能被所有師生理解。梅先生寡言,口頭不說,心里卻是有主意的。校務開會時,先生總是坐在一旁,靜聽教授們暢所欲言,他曾說過,“校長的任務就是為教授們搬搬椅子,端端茶水的”,“學生沒有壞的,壞學生都是被教壞的”。梅校長在清華大力推行教授治校,民主管理,把教授視為學校的辦學主體和依靠力量。[[[]韓延明. 蔡元培、梅貽琦之大學理念探要[J]. 高等教育研究,2001,(03):90-93.]]學校的權力掌握在教授手中,他常說的“吾從眾”,并不是說先生無才,肚子里沒有墨水,胸中沒有韜略,說不出什么妙語來,而是為了充分發揮教授的主體作用,這里的“眾”,指的便是教授。清華設立了由教授組成的專門性的委員會,教授委員會、教授評議會等,校長也由教授委員會推選而出。梅貽琦真正做到視“師資為大學第一要素”,師資的選聘、延聘均有一套完整高效的機制。
(三)寡言
常有人說,梅貽琦給人的印象是“其言也訒,似不能言者”;有時又給人以模棱兩可的印象,有人作順口溜謔之曰“大概也許可能是,不過仿佛不見得;可是學??傄詾椋俏覀儾桓艺f”。這句話現在看來頗有幾分浪漫,中國人講究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梅先生可沒這層意思,先生只是單純寡言,不喜多說。由他的座右銘即可見一斑“為政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這句話用來形容梅先生真是恰到好處的貼切,一生都在用實際行動壯大清華,培養人才,先生力行至斯,行勝于言,當真是寡言君子。
三、辦學理念
梅先生清華校長任期自1931——1948年,17年風雨飄搖,國將不國。眾所周知的西南聯合大學(簡稱聯大)便是抗戰爆發平津淪陷后,由清華、北大、南開三所大學遷往云南昆明組成的聯合大學。時任北大校長蔣夢麟,南開校長張伯苓,清華校長梅貽琦為聯大常務委員,集體領導全校工作。后因蔣、張身擔他職,實際上便由梅貽琦主持校政,全面負責學校工作。
聯大初期,辦學條件非常艱苦,各院系分散,校舍簡陋,教授學生生活水平極低,不僅需要多份兼職以貼家用,甚至“三月不知肉味”也是常有的事。這種生活在現代似乎不可想象,但在當時國家存亡之際,師生們仍高舉科學民主大旗,堅持工作、學習和科學研究。西南聯大當時被大后方輿論稱為抗日救亡運動的“堅強陣地”,培養國防技術和翻譯人才的“搖籃”,愛國民主運動的“堡壘”。[[[]洪德銘. 西南聯大的精神和辦學特色(上)[J]. 高等教育研究,1997,(01):14-20.]]西南聯大存在的8年時間不過白駒過隙短短一瞬,可之后再沒有任何一所大學達到聯大的輝煌成就,這就要從梅先生的辦學理念說起了。
(一)、通才教育
通才教育最早興起于美國,梅先生兩度留美,辦學頗重視知類通達。先生在1941年發表的《大學一解》中寫道:“通識教育之授受不足,為今日大學教育之一大通病,固已漸為有識者所公認。然不足者果何在,則言之尚少。”[[[]洪德銘. 西南聯大的精神和辦學特色(下)[J]. 高等教育研究,1997,(02):13-20.]]結合當時社會的實際情況,他認為“社會所需要者,通才為大,而專家次之。”聯大的教授留學者眾,學貫中西者多,精通自然科學某一專業學科者大多在人文哲學社科也有高深造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學無止境,在此作一新解,不是學不完的知識,而是知識學到一定境界都是相通的。知類通達者尚能拓寬學術視野,不局限。
大學教育目的有二,在明明德、在新民。明明德意即自我認識,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能夠“明德修己”,完善一個人的整個人格而非人格的片段?!靶旅瘛惫δ艿陌l揮“一為大學生新民工作之準備;二為大學校對社會秩序和民族文化所能建樹之風氣?!闭f到這里,文言文著實理解困難,進步一點用白話文說就是,我們大學培養的人才應該能夠為未來工作生活做準備,即具備適應各種工作和環境的能力;學校則以此校風校格引領社會時尚潮流。梅先生妙語頗多,人文情懷與他人多有不同,在當時激越動蕩的年代,他認為“社會生活大于社會事業,事業不過為人生之一部分”,亂世仍有清凈的生活哲學,實屬難得,先生對此以實際辦學理念奉行,即下面要說到的學術自由。
(二)、學術自由
北大校長蔡元培治校鼓勵學術自由,梅先生思想與之類似?;蛟S解釋不同,先生認為“若自新民之需要而言,則學術自由之重要,更有不言而自明者在?!盵[[]段慧蘭. 解除大學之蔽 回歸大學之本——讀梅貽琦《大學一解》[J]. 現代大學教育,2014,(05):69-73. ]]他提出大學應“無所不思,無所不言。”不論當時學生運動多么激烈,教授是否參與政治,梅先生卻是絕不把政治帶入學術的。學生運動他不阻攔,教授發表不當言論他也包容。時局緊張,師生們言論中必然有不合時宜之言,但這恰恰是學校進步社會進步的源泉。學生被當局拘留,先生保釋,再出事,再保釋。梅先生不厭其煩,這才為師生們各發其言各展其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聯大沒有因為政治原因聘請、解聘、延聘一人,梅先生以一己單薄身體為師生們撐起一座象牙塔,無論在外面如何風風雨雨,師生們卻總有這偏安一隅。反思如今我國大學,言不談政治,避諱甚多,所謂學術,自然科學尚可,人文社科自由頗為局限,在此不多言。
(三)、教授治校
前文提到梅先生重視師資,認為師資是辦學第一要素。在梅先生的領導下,聯大建立了教授治校、民主決策的制度,凡是大政方針、教學、科研和重要行政工作以及對外事務等重大問題,都通過教授會審議才最后作出決定,教授會是學校的最高權力機關。[[[]洪德銘. 西南聯大的精神和辦學特色(下)[J]. 高等教育研究,1997,(02):13-20.]]凡是學校建設發展方案,各項重大決策和涉及全校師生員工切身利益的重大舉措,無一不廣泛聽取教職工意見,特別是廣大教師意見的基礎上,才通過校務委員會或教授會作出正式決定,保證了學校的一切重要決策都有堅實的群眾基礎。[[[]洪德銘. 西南聯大的精神和辦學特色(下)[J]. 高等教育研究,1997,(02):13-20.]]這也是我們常說的獲得大家認可的“合法性”,梅校長治下實現了真正的民主管理。大學從來是為了培養人才、進行科學研究的地方,不是搞“官僚主義”的政府機構,那個年代有梅校長,而今天的時代再難看到有一位校長一襲長衫腳踩青磚,心中只有學校,只有學生。
四、一人之言
梅貽琦先生是諸多大學校長中為人最謙恭,也是唯一一位看了他的生平會讓人心生感概的“名人”。他將清華從“有名無實”的一所留美預備學校發展成為享譽世界的一代學府,他帶領他的“戲班子”為聯大、清華創造出數不盡的新中國奠基性人才,奠定了清華大學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校格。他任期民族命運坎坷,卻以獨特的人格魅力豐厚的學術涵養讓清華師生們信服。國共內戰結束后,他選擇了離開,為了清華的基金,為了師生們有更好的學術條件,或許還有些其他的未知因素。他在臺灣新竹創辦了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究所,也就是今天的新竹清華大學。他任期只有17年,但卻是清華永遠的校長。梅校長的治校理念十分豐富,而我以簡短篇幅無法盡述其要,只好挑揀些大概,聊表敬意。
盡管先生對清華貢獻巨大,但卻不太為人們所知。大概也許可能是先生最終去了臺灣,某一方面說這或許是幸運,一個不爭的人本不必為政治牽絆。先生一生只遲到過兩次,一次為了國家省錢,另一次為了給妻子“守攤”(先生妻子擺攤補貼家用)。如此專情,無關風月,因此免了被人消遣。
梅先生梅花之姿,該記得的人總會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