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很多人知曉心理學,都是通過弗洛伊德的“性學三論”“戀母情結”“夢的解析”“現在的問題是童年的創傷造成的”“潛意識”等等,小掌柜本人是更喜歡“人本主義”的觀點,強調人這一輩子應該是追求實現自我的同時,尊重生命的價值,對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永遠保持著興趣和謙虛的態度,生活就會幸福,但不可否認的是,弗大牛確實造起了一股心理學的熱潮。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里核心的一個觀點是:潛意識的存在,讓我們有時候也不能成為自己的主宰。大家常常說:“知道”和“做到”是有差距的。某一層面上,也在說明大家是能夠意識到自我的無法控制性的。所謂的“感性”和“理性”,也是從另一層面對自我控制與否的分類。但潛意識是測不出來的,你不能證實它的存在,你也不能否認它的意義。“夢是通往潛意識的階梯”,但解析夢境不一定能帶領我們通往你的真實。當然主要是因為我不會解夢,所以我從不到處宣揚解夢的神奇。
本我-自我-超我
心理咨詢的對象,往往是自我產生了問題,它不夠堅定,不夠寬廣,當然沒來咨詢的也不代表一定是沒有產生沖突的。沖突的產生源于人格結構中的“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失衡。本我代表了人的本能要求,自我代表現實性,超我代表我們內心中良心和道德。在這三者之中,自我是最辛苦的,它要適當地滿足本我的要求,又要接受超我嚴厲的監督,還要衡量現實世界的形勢,然后決定采取何種行動。因此,要了解自己的內心是十分困難的,因為在文明和社會的要求下,我們必然要去遵守一定的規則,當內心的想法與這些規則沖突時,本我與超我矛盾激烈時,我們習慣上的做法是將其壓抑以致后來連自己也不認識或不承認自己了。有時候,我們把規則看得比自己還重要。
當然,以上并不是在否定人的主觀能動性,而是基于一個心理分析學派的理論觀點,揭示一些現象:這個世界上,就是有很多人,很多事是我們無法理解的,甚至連我們自己都無法主宰。
但是。。。。。
這個世界對待你的方式有一部分是你教給他們的。從精神分析學說的觀點來看,人存在保護自我的心理防御機制,其中很重要的一種是“投射”,分為“外投射”和“內投射”兩種。“外投射”指的是當自己無法接受自己內心的某種欲望、沖動或意念時,就把它投射到別人的身上,認為是別人有這種欲望、沖動或想法。 這就是很多家長打著為孩子好,很多戀人打著為你好的旗號,變相滿足自己的需求。“為你好”,他有時候是為了自己。
進化就是這么神奇,讓人找借口都這么繞彎。找借口的目的是為了自我保護,而“自我保護”是任何時候人的自動式反應,當然這也是進化的饋贈 。另一方面,自己的超我過于強大,則對他人也往往不能寬容。明明自己總是懷著對他人很強的攻擊欲,那么,他(她)也總感受到別人對自己的攻擊。以上這么一長串,就為了說明一個事兒:我們對他人的態度是自己對自己態度的投射。我們經常講的“你對生活笑,生活也會對你笑”,“美也需要一雙會發現美的眼睛。”這個世界對待你的方式,很多時候是你教會他們的。
接下來重要的部分來了,你該怎么辦?
舒服
人際交往的目的,就是要愉悅別人和愉悅自己,其實說白了就是要“舒服”,你是否能傳達出“真誠善良的能量”。
我們表達互相需要的情感,是通過適當的距離去實現的。這里的距離既包含物理層面,也包含心理層面。不能太近,不能太遠。不能太遠是因為他人永遠都會成為你的參照系,不斷通過互動來發現和調整自我;不能太近,是人要有自己的獨立性。孤獨就是自己和自己相處的時間,一個人成熟的標志之一是是否學會與自我相處,學會在孤獨時也能坦然充實。
—— 快樂是一種禮貌
在生物界里,人是很接地氣的,語言能傳達的信息其實很有限,往往你的情緒、行為表現能表達出更真實的一面。“察言觀色”是人類進化留存下來的本領,它是有生存意義的。因此,我們不但要學會體察他人的情緒,表達應有的關懷。更重要的是,要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畢竟誰也不會喜歡負能量爆棚的人。情緒是會傳染的,有時候快樂是一種禮貌,學會覺察自己的狀態,不斷做適應性的調整,也是很重要的發展任務哦。
“三歲看老”,不是說明性格的不可變性,而是提醒你是否一直很習慣用一種思維,一種方式做人做事,學會做一個“厚道的聰明人”,學習、成長和體驗使自己的精神生活變得豐富,但學會在這些聰明中變得從容、自信和本真,會帶來更讓人舒服的相處體驗吧。
活在當下。在時間的坐標上,沒有過去,也沒有將來。好好地活在當下,既可以修復過去,也可以制作美好的將來。-曾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