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中,每個人都會經歷疾病的痛苦和生活的不容易。我們的生活是那么艱辛,人生病也是一種對生活艱辛的表達方式。
我們知道生病會有身體疾病和心理疾病,而身心是相互影響,相互轉化的,身體疾病會引起心理的反應,心理疾病也會引起身體的反應。
而有一些軀體癥狀并沒有發生器質性的病變,它們主要由心理情緒問題引起,或者是心理情緒問題用軀體癥狀來表達,這就是軀體化的問題。
來訪者感到有很嚴重的軀體癥狀,比如身體不舒服、心慌、心跳加快、胸悶腹脹、手腳發麻、頭部疼痛、渾身乏力、失眠夢魘、痙攣攣縮、失明失聰、身體癱瘓、神經質咳嗽、幻覺及意識模糊狀態、緊張不安、敏感多疑、情緒失控、工作效率下降等,但經過醫院的專業檢查,卻沒有發現明顯的器質性病理變化,因此,這種軀體不適的癥狀不能用病理上的原因來解釋,那就是一種心理問題。
反過來說,一個人本來有情緒問題或者心理障礙,但卻沒有以心理癥狀表現出來,而轉換為各種軀體癥狀表現出來,這就是軀體化,需要作心理咨詢和治療。
軀體化是以軀體癥狀表達心理和精神不適的一種現象,是個人煩惱表達與應付社會的一種手段,也是個體在心理應激反應下,表達軀體不適癥狀傾向的一種體驗。軀體化的深層次原因在于心理問題長期壓抑等不到解決,主要是由于社會文化背景下的社會人際關系造成的。
軀體化癥狀是一種退行性行為
當來訪者遇到焦慮、恐懼時,個體會形成原始的軀體反應模式。
因為當來訪者在作為嬰幼兒的焦慮恐懼、緊張不安以及需要,長期而嚴重地沒有得到理解和滿足,那么軀體的不適和糟糕的感受會積存下來,雖然隨著他長大后語言得到發育,但那種前語言期的感受也只能永遠留存在潛意識里。
當他再次遇到挫折和壓力和遇到困境的時候,早年潛抑下來的身體語言就會被激活和重現,兒童前語言期的軀體不適感和幻想,就會通過軀體反應重現,使來訪者感受到一種非理智的、神經質的軀體不適和焦慮,而且會促使去找原因,產生疑心和妄想。
軀體化癥狀是潛意識愿望被壓抑的產物
軀體化形成看作是一種潛意識過程,借此一個人將自己的內心矛盾或沖突轉換成身體內臟和植物神經功能障礙,從而擺脫自我的困境。
如用軀體化癥狀置換內心不愉快的心情,減輕由某種原因造成的自罪感,表達某種想法和情緒等,所以來訪者用軀體化癥狀是為了達到壓制潛意識的心理目的。
案例分析:
楊女士(化名),女性,30歲,會計,已婚,因為胸悶心慌、手腳發麻、腹脹及痙攣性疼痛,伴緊張不安3個月,在醫院做過多次檢查,排除了器質性病理變化。
她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很有禮貌、謙和。她說父親3個月前中風癱瘓,一個人在外地沒人照顧,她就把父親接到自己家照看,不久她自己就出現了軀體化癥狀。因為自己的工作不能24小時照顧父親,她不得不請看護幫助照料,但因為看護是小時工也需要休息,看護不在的時候只能靠她照料。
她一看到父親,就出現上腹部痙攣性疼痛,她為此困惑不解。
來訪者說她母親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父親身體一直不好,她是獨生女,一家的重擔都落到了她身上。
接下來的多次治療,來訪者很少談到父親,只關心她的身體癥狀,希望咨詢師幫她治愈后,好照顧父親,治療遇到了瓶頸停滯不前,大概在治療三十多次時,楊女士一說起父親就出現胃痛、焦慮。接下來的幾次出現了轉機,楊女士對父親有很多憤怒的情緒,甚至一度不能自持,她自懂事起,不僅要上學,還要照顧經常生病的父親,父親本來就性格暴躁,常常責罵她,動不動就沖她發脾氣。
她為了不惹父親生氣,只能忍氣吞聲,親戚們都夸她孝順。有一次她和父親發生了嚴重的沖突,她當時甚至就有想殺了父親的念頭,隨后她為自己的這樣想法感到恐懼不安和羞愧不已,暗暗發誓再也不讓父親生氣了。
在楊女士暴露大量的憤怒和表達情緒后,她的身體癥狀開始明顯好轉。
楊女士用軀體化癥狀壓抑了對父親的憤怒情緒,所以情緒釋放了,軀體癥狀也減輕了。
軀體化癥狀是為了得到繼發性獲益
來訪者會有意無意地借著身體生病獲得一些好處,比如可以通過疾病達到不上學、不上班,獲許病退,得到保險賠償,避免指責和批評,免除某種責任和義務,尋求別人注意和同情理解等等,這些都是非常普遍的現象,這些并非他們有意偽裝,但卻有意無意地重復著這種行為模式。
中國人的傳統是習慣于壓抑自己的情感,過多地壓抑會導致抑郁、焦慮、恐懼、妒忌、自卑、緊張不安等負性情緒,這些負性情緒是不好的、神經質的、感覺沒面子所以羞于表達的,所以會導致來訪者更強的排斥、壓抑和否認自己的負性情緒,就像個惡性循環的怪圈,來訪者陷在這個怪圈里不能自拔。
這樣的結果是,來訪者一方面壓抑的情緒導致軀體化癥狀,另一方面他們正好用軀體化癥狀堂而皇之的去求醫問藥,從而避免暴露內心情感和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