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友友“神話”的《耍橫》一文,有一些小震驚,忍不住想說說,希望“神話”不要太在意,首先沒有絲毫“說教”的意思。只是借個話題談點和孩子和平相處的一些法。如有不妥處,敬請理解寫作能力。
作為人母當我看完文章后,心里有種莫名的心寒和思慮,小小孩子怎么可以用那樣語調去跟母親說話呢?一旦養成習慣,想改便難。母親也不要認為孩子還小,說了過激的話,聽之任之,可以原諒。什么是該的,什么是不該的,家長心里的那把尺子始終不能放下,往往是有了第一次才會有無數次,必須要有原則。
其實孩子還小,他的本質并不壞,就像一張白紙。如何將這張白紙畫出自己滿意的圖案,需要用智慧去“描繪。”
@神話,你孩子多大了?改變一下教育方式。孩子有毛病,病根還得要從父母身上找。
@神話,孩子正是處在逆反的年齡段,不好教育。你要與他和平相處,想改變孩子的同時,先改變自己。你必須得改變教育方式,想法走進孩子的心里。你最好看點心理學知識,對你有幫助。
@謝寒--點評老師,這就對了。這就是他們的心理特征。家長費力,老師教育也費力。往往教育不當,還容易出問題。對孩子不要嘮叨,把握教育時機,高興的時候說說,多表揚,少批評,飯前,睡前最好不說孩子。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話,絕對不能說。
這是“天生無敵”在群里針對性的話,也是作為長者的一種關愛,一種熱心的擔憂。他的話特別中肯,非常受用。
都說托起明天的“太陽”,孩子這個“小太陽”需要更多的鼓勵,贊揚,肯定。可以通過別人的嘴來夸獎孩子:某某說你很懂事,我看你現在確實還好……即便他并不好,很叛逆,變相的認可他,讓他感受到被注意的溫暖。
有時候也可以在孩子面前,學會選擇性適當示弱,讓孩子覺得自己很棒,很了不起,事態就會向好的一面發展,慢慢培養孩子積極主動的自律行為。
在孩子面前減少“嘮叨”“說教”,多用行動樹立在孩子心目中的榜樣。不要發生正面“戰爭”,你一句我一句,就是你接受了和他的“戰爭”,就是你允許了他的無禮,這樣會降低自己“威信”。
適時克制情緒,保持沉默是最好的選擇,短暫的“忍讓”,是接下來想要和平相處的“退路”。孩子也會覺察家長難過生氣的樣子。因為跟孩子掙來的贏,不算贏。他發自內心的尊重你那才算正在的贏。
每一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聽話懂事,是位品,行,德,學,兼優的好孩子,但一切良好習慣的形成,基本都是從幼時漸漸形成,有意識的誘導孩子,培養正確的行為和觀念,確定離不開父母的耐心與智慧。特別是叛逆期的孩子,家長更要放慢節奏,站在理解尊重的角度,和孩子和平度過“煩惱”時期。沒有“火藥味”的家庭環境,是最好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