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 1 摘要
只有能夠改變行動的信息才是知識。
認知優勢的三個階段:①知識數量構建認知優勢;②知識獲取速度構建認知優勢;③知識深度構建認知優勢。
有深度的認知能力是這樣的:在分析問題的時候,能夠跳出問題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況;在尋求答案的時候,能夠根據理由可信度判斷是否接受這個結論。
臨界知識,便是我們經過深度思考后發現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規律或定律。
對大多數人而言,我們知道的,知識我們以為自己知道了。
要想從老鼠賽道中跳出來,我們就要努力提升認知效率;而要提升認知效率,就要找到撬動效能的杠桿點——臨界知識。
一開始就能帶來直接利益和誘惑的事情,很可能要拿未來的機會做代價。
斜杠是提升認知深度的結果,而不是追求多元的結果。
不是說只學某個專業的知識就夠了,也不是簡單地這也學,那也學,而是學習與解決某一類問題相關的所有核心能力。
我們一生需要學習三個級別的課程:①公共基礎課:執行能力;②專業必修課:專業能力;③通用必修課:結構能力。
二八定律告訴我們:20%的知識決定80%的結果,你應該把更多的時間用在結構能力和專業能力的學習上,通過掌握臨界知識做到游刃有余。
STEP 2 理解
一直以來,父母都是教育孩子要好好學習,至于學習什么,怎么學習,卻好少去思考。廣義的說,世界上一切的東西都可以算學習,畢竟世事洞察皆學問,但是這都是正確的廢話,我聽過的很多道理卻依然不知道怎么生活,因為學習和行動是割裂開的。由此推演出學習的目的是在于改變,也就是知行合一。
世界上的知識何其多也,如果樣樣學,此生也只能明白滄海之一粟。但是世間的事很多道理是想通的,正所謂一藝精而百藝通,以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因而我們更需要專注于知識的深度,獲取臨界知識。臨界知識,便是我們經過深度思考后發現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規律或定律。
我們一生需要學習三個級別的課程:①公共基礎課:執行能力;②專業必修課:專業能力;③通用必修課:結構能力。大部分人把時間花費在①兩個課程上,奔著錢去,一直做,卻見效甚微。少部分能夠修煉自己專業成為這個行業的專家。更少的人磨練最底層的結構能力,學習大部分事情的簡單規律,將其融會貫通。
你們可能就會想我直接只做③就好了,倒不是讓你走極端只做③,而是合理的進行時間和精力的安排,用更多的時間做③,同時也需要做①②來驗證③。
STEP 3 行動
感覺之前真的是掉入了“低水平勤奮”的陷阱,看到不知道的消息就抓起趕緊看,生怕比別人晚知道,其實對于自己來說并沒有任何用處。同時也喜歡收集各種資料,而不總結規律,讓自己一直處在最低的認知級別。
1.學會取舍。專注自己的領域,放棄那些無用的八卦、新聞。
2.搭建框架。將資料進行整理歸類,總結其優劣,化為己用。
3.閱讀高人。找尋領域內高手的聚集地和資料,看看他做事情的心理表征,學習其對規律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