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藍氏族譜中的重大發現
? ? ? ? ? ? ? ? ? ? ? ? ? 藍垂芬
? ? ? 族譜亦稱家譜,是中國五千年文明的歷史見證,是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它與正史、方志一起構成了中華民族歷史學大廈的三大支柱。中國現存各式各樣的家譜有三萬多種,其記載的歷史淵源有長有短,推至公元前的年份更是有限。而我們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雞冠山鄉圳上村的《藍氏族譜》所記載的歷史卻很久遠,具體可上溯到公元前二千七百多年。這部家譜是1993—1994年續修的,本人參與了其中的工作。它輯錄了江西、湖南、福建等地藍氏族譜中有價值的珍貴史料,如各地的譜序、源流序、藍氏受姓始祖源流世系考等。自家譜續修完成以后,這些年我又懷著極大的興趣,對這部家譜進行了仔細的研究,獲得了一些重要的發現。除2006年7月18日在《中國商報》公布過的《藍采和實有其人》外,還有兩個認知,可以分享給大家。
其一:炎帝、黃帝不是同時代人,他們也不是單獨一個人,而分別是一個世系。
據《史記》記載,黃帝與炎帝兩大部落爆發了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合并,接受黃帝領導,并且結為聯盟。中華民族由此發源,炎黃子孫稱謂由此產生。
據我們《藍氏族譜》記載,炎帝神農氏時代共一百四十年,經歷了臨魁、承、明、宜、來、里、節、莖、克戲、榆罔共十一位帝君?!笆皇赖塾茇杈涌丈?,為政求急務,乘人而斗其捷,于是諸侯攜貳其臣蚩尤作亂,帝遷于涿鹿,時有熊國君公孫軒轅口頭懋圣德諸侯歸云,帝在位五十五年,諸侯尊軒轅為天子,降封帝于洛,神農氏亡?!笨梢?,炎帝是先于黃帝出現的,炎帝以下十一代帝君都稱神農氏,軒轅黃帝是與神農炎帝的十一世孫榆罔帝同時代人。軒轅黃帝被諸侯尊為天子后,榆罔帝被降封于洛,神農氏至此衰亡。
為什么《藍氏族譜》中會有如此清楚的記載?這與藍氏的發源有密切的關系。這將在下面談到。
其二:可推算出自榆罔帝至夏商周各個帝王的在位年代。
中華文明具有悠久的歷史,號稱“上下五千年”。然而,真正有文獻記載的信史只寫到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由此再往上溯的歷史,則是模糊不清的。在司馬遷的《史記·三代世表》中,僅記錄了夏商周各王的名字,而沒有具體在位的年代,成為中華文明史的一大缺陷。
我從網上查到,我們國家在1996年就啟動了一個名為“夏商周斷代工程”的“九五”國家重點攻關項目,到2000年11月9日通過媒體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該年表把中國的歷史紀年向前推了一千二百多年,明確了公元前841年以前西周十王、商殷盤庚以下十二王的在位年代,但對于商代前期和整個夏代只是提出了一個基本的年代框架,并未列出各王的具體在位年代。
我通過對家譜的研究,發現在我國上古沒有公元紀年的早期歷史時期,完全是以“干支”來計算年份,并證實了幾千年來用它記年的絕對準確性。家譜中所記載的藍氏歷世祖的生歿年份都標明了其所處的朝代帝王在位的第××年及當年干支年份。這是歷朝歷代修譜先輩忠實記錄下來的,有相當的可靠性。我經過反復推算核準,認為家譜中的記載是真實可信的。
例一:譜中記載,藍氏受姓始祖藍昌奇“乃炎帝神農氏十一世孫帝榆罔之子,昔帝都空桑,時有熊國君貢藍種一株,勃勃然生氣異常,適誕生一子,帝甚喜,遂賜姓為藍,命名昌奇,封郡汝南,受姓開基?!薄肮诘塾茇瓒迥耆沙桨嗽率迦粘綍r,少昊金天氏五年丁未七月十三日申時歿,享壽一百三十六歲”。經過推算,榆罔帝二十五年壬辰年應為公元前2729年。到公元2012年又是壬辰年,(2729+2011)÷60=4740÷60=79,這樣,藍氏受姓始祖自昌奇公至今已接近七十九個甲子、四千七百多年了。
例二:二世祖藍原吉(藍昌奇長子)生于黃帝有熊氏二年甲子年(經推算為公元前2697年)正月初六日申時,歿于少昊金天氏二十八年庚午年(經推算為公元前2570年)十月十四日亥時,享壽一百二十七歲。經核對年表,至少昊金天氏二十八年正好是一百二十七年,這就可以證明黃帝有熊氏的在位年數是準確的。
例三:據《夏商周年表》,周厲王在位年代是公元前877年至前841年,在位年數三十七年。而據我譜記載,藍氏第六十四世祖藍超公生于周厲王五年丁亥年,經推算周厲王元年應是公元前878年癸未年。故周厲王在位年數應是三十八年。
根據家譜中的記載,可以推算出夏代以前早期帝王比較準確的在位年代及夏商周各代帝王更為準確的在位年代。這樣,公元前841年以前歷代帝王的在位年代就很清晰了。為此,我整理出一份《中華民族自炎帝至西周末歷代帝王在位年表》附載于后,并求教于有關專家、學者及歷史愛好者,請給予批評指正。
中華民族自炎帝至西周末歷代帝王在位年表
帝王名及年號
干支年
公元年
在位年數
炎帝神農氏
140
臨魁帝
60
承帝
60
明帝
49
宜帝
45
來帝
48
里帝
43
節帝
不詳
莖帝
不詳
克戲帝
不詳
榆罔帝
戊辰—壬戌
公元前2753—前2699
55
黃帝有熊氏
癸亥—壬寅
公元前2698—前2599
100
少昊金天氏
癸卯—丙寅
公元前2598—前2515
84
顓頊高陽氏
丁卯—甲申
公元前2514—前2437
78
帝嚳高辛氏
乙酉—甲午
公元前2436—前2367
70
帝摯
乙未—癸卯
公元前2366—前2358
9
堯陶唐氏
甲辰—乙酉
公元前2357—前2256
102
舜有虞氏
丙戌—乙亥
公元前2255—前2206
50
夏后禹
丙子—癸未
公元前2205—前2198
8
夏后啟
甲申—壬辰
公元前2197—前2189
9
夏大康
癸巳—辛酉
公元前2188—前2160
29
夏仲康
壬戌—甲戌
公元前2159—前2147
13
夏后相
乙亥—壬寅
公元前2146—前2119
28
夏少康
癸卯—癸卯
公元前2118—前2058
61
夏后杼
甲辰—庚申
公元前2057—前2041
17
夏后槐
辛酉—丙戌
公元前2040—前2015
26
夏后芒
丁亥—甲辰
公元前2014—前1997
18
夏后泄
乙巳—庚申
公元前1996—前1981
16
夏后不降
辛酉—己未
公元前1980—前1922
59
夏后扃
庚申—庚辰
公元前1921—前1901
21
夏胤甲
辛巳—辛丑
公元前1900—前1880
21
夏后孔甲
壬寅—壬申
公元前1879—前1849
31
夏后皋
癸酉—癸未
公元前1848—前1838
11
夏后發
甲申—壬寅
公元前1837—前1819
19
夏履癸(桀)
癸卯—甲午
公元前1818—前1767
52
商成湯
乙未—丁未
公元前1766—前1754
13
商大甲
戊申—庚辰
公元前1753—前1721
33
商沃丁
辛巳—己酉
公元前1720—前1692
29
商大庚
庚戌—甲戌
公元前1691—前1667
25
商小甲
乙亥—辛卯
公元前1666—前1650
17
商雍己
壬辰—癸卯
公元前1649—前1638
12
商大戊
甲辰—戊午
公元前1637—前1563
75
商中丁
商外壬
己未—丙戌
公元前1562—前1535
28
商河亶甲
丁亥—乙未
公元前1534—前1526
9
商祖乙
丙申—甲寅
公元前1525—前1507
19
商祖辛
乙卯—庚午
公元前1506—前1491
16
商沃甲
辛未—乙未
公元前1490—前1466
25
商祖丁
丙申—丁卯
公元前1465—前1434
32
商南庚
戊辰—壬辰
公元前1433—前1409
25
商陽甲
癸巳—己亥
公元前1408—前1402
7
殷盤庚
庚子—丁卯
公元前1401—前1374
28
殷小辛
戊辰—戊子
公元前1373—前1353
21
殷小乙
己丑—丙辰
公元前1352—前1325
28
殷武丁
丁巳—乙卯
公元前1324—前1266
59
殷祖庚
丙辰—壬戌
公元前1265—前1259
7
殷祖甲
殷廩辛
癸亥—辛丑
公元前1258—前1220
39
殷康丁
壬寅—壬戌
公元前1219—前1199
21
殷武乙
癸亥—丙寅
公元前1198—前1195
4
殷文丁
丁卯—己巳
公元前1194—前1192
3
殷帝乙
庚午—丙午
公元前1191—前1155
37
殷紂辛
丁未—辛巳
公元前1154—前1120
35
周武王(姬發)
壬午—乙酉
公元前1119—前1116
4
周成王(姬誦)
丙戌—壬戌
公元前1115—前1079
37
周康王(姬釗)
癸亥—戊子
公元前1078—前1053
26
周昭王(姬瑕)
己丑—己卯
公元前1052—前1002
51
周穆王(姬滿)
庚辰—甲戌
公元前1001—前947
55
周共王(姬繄扈)
乙亥—丙戌
公元前946—前935
12
周懿王(姬囏)
丁亥—辛亥
公元前934—前910
25
周孝王(姬辟方)
壬子—甲戌
公元前909—前887
23
周夷王(姬燮)
乙亥—壬午
公元前886—前879
8
周厲王(姬胡)
癸未—庚申
公元前878—前841
38
周召共和
庚申—癸酉
公元前841—前828
14
周宣王(姬靜)
甲戌—己未
公元前827—前782
46
周幽王(姬宮涅)
庚申—庚午
公元前781—前771
11
注1.前文提到有關炎帝至榆罔帝是第十一世孫的說法,與炎帝神農氏的在位年代只是筆者按家譜記載抄承下來的,由于歷史太久,各地的說法也不一致,因此不一定準確。
2.成湯后有大丁、外丙、中壬三代帝王,在藍氏族譜中未見記載。
3.盤庚遷殷在盤庚繼位十四年癸丑年(公元前1388年)。
聯系方式:
藍垂華,中國商業出版社原副總編輯、編審,中國商業史學會理事,已退休。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明春東園22號樓2單元301室;
郵編:100160;
電話:010-83709036,13683608072
藍垂芬(鄉村退休干部)
地址: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雞冠山鄉圳上村
郵編:337012
電話:13036299029
藍氏族譜有關問答
問:關于藍氏族譜中的重大發現你是怎么認為它是準確的?又是怎樣推算出來的?
答:本來我就是在家譜中發現一些異常情況,帶著懷疑的態度去研究的。比如:我們的早期祖先,特別是公元前以前的越早他們的壽年就越高,歷代的祖先生歿壽葬與當時的帝王在位年代又記載得如此清楚,還有我譜在始祖至108世的祖先生、歿年份只有干支年和帝王在位年代,而沒有公元年份。因此,我首先從我本人起按直系關系一直查到始祖,再從這些祖先之間的出生間隔年數來看是否準確,結果我整理出一份直系出生間隔年表;第二是我以六十年干支記年法逐一查出公元前的公元年份,至于歷代帝王在位年數,我也是在歷代祖先的生、歿時間與帝王在位年代,用干支記年法推算出來的,年表推算出來后,為了更進一步確認它的準確性,我又用歷代祖先的生、歿、壽年生(上)死(下)與帝王在位年代加以核對,結果,將這一百多代的祖先一一查對,無一例不相符。
問:僅憑你們的家譜記載,又沒有什么文物古跡予以證實,怎么能相信你的準確性呢?
答:我也有想不通的地方,那就是我們的祖先是怎么這樣清楚地從頭至尾將歷代祖先的生、歿、壽、葬記錄得這樣詳細,特別是在幾千年以前,又沒有現代文字,最早的時候就是在剛由母系社會過渡到父系社會的后期,那時的生、歿、壽、葬同樣有那么清楚,還有那葬地的坐向方位與現代的基本一致,那時候的科學怎么就有這么完備,還有那時候的人壽年會有那么高,這是怎么回事。
我想要回答的是,我們的祖先一定是憑什么依據記錄下來的,否則他沒有必要將每位先輩的生歿壽葬寫得這么詳細,我也看過外姓的家譜,他們就沒有記載這樣清楚,只是將每代人的名字記錄下來了,如果他們要假造這樣一個歷史,也沒有精力將這些年份推算得這么準確,特別是那時候還沒有采用公歷計年法,他們也沒有象現在一樣為了發展當地的旅游事業而假造一些文物。
我這里還想說明的是,在我們的祖先中,在始祖昌奇公以下第69世有個尹亹(meng)公(公元前713-608年)他生于周桓王七年,為楚國大夫,他為尋找到藍氏的始祖根源,曾編修出了藍姓近2000年的家譜,而司馬遷寫“史記”的時間是在公元前104年,他比司馬遷寫史記的時間要早六百年。
至于那時候的壽年與科學的問題,那就是我們要繼續探討的問題,如果站在反對的一方說,應該是那時候的人壽年會比較短些,因為那時候沒有現代的醫學技術,也沒有現代人那么懂得保健知識。站在支持一方的觀點是那時候的人口稀少,自然生態純真,人的事業欲望少,記得在司馬遷的“史記”中說唐堯禪讓的歷史典故就可以想象那時候人的心態,加上那時候又沒有那么多如煙、酒和社會壓力等這些致命傷。若要證實這一現象,那就要從各姓氏的家譜中找出是否有著普遍現象,或在出土歷史人物中用科學的方法加以證實。
至于那時候人死后安葬的方位等科學問題,我認為是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化和科學,很可能那時候的科學就是重視這些事情,而現在只不過是繼承了這些科學。
至于整個歷史年表,我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找出了三個帝王可以證實,司馬遷的史記早期歷史也沒有歷代帝王在位年表,而只有一個故事一個故事的記載,在圖說經典白話“史記”的殷本紀中的一個故事中說:“盤庚是商湯的第九代子孫,他是商王祖丁的兒子,盤庚的哥哥陽甲當了七年國王去世后,盤庚繼承了兄長的位置,成為商代第二十位國王,盤庚當政二十八年,很有作為?!边@兩位帝王的在位年數剛好與我推算的相符合,還有是商朝的開國帝王成湯在位13年也和我推算的是一樣。
我認為出土文物是證實歷史最好的依據,但如果按夏、商、周斷代工程這樣去用文物古跡等方式去研究,若找不到系統的歷史記載,要想將我國的早期歷史完整地挖掘出來,我看是行不通的。
若在各種方志和家譜等有文字記載的地方去探索,查找這很可能是一種比較理想的途徑。
(關于古人壽命在書面記載和民間口頭傳說中為何都那么長的問題,可以這樣理解,古代真正紀年法是從黃帝開始的,黃帝歷法一年是十個月,而且沒有舉世統一,對于每個人的壽命基本是憑個人記憶和說法來定的,沒統一的認定。從黃帝歷到顓頊歷到夏啟72歷法,都不統一,每個人的年歲大多是自己的說法,相對長一點的多有夸張,比方彭祖800歲,這顯然是神話色彩的表述——藍善清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