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問現在大學中學生做的最多的三件事,我想頻率出現最高的應該是上網,學習,談戀愛了。有人會說,談戀愛也算嗎,反正我大學堅決不找對象,沒意思,我要好好學習呢!也有人會說,一切隨緣,不奢求,不羨慕。還有人會說,我現在還不夠優秀,配不上那個我心里的他/她,我要讓自己變得更出色,再去追尋愛情。
那么,到底大學中的戀愛究竟意味著什么呢?
有段子手說:大學戀愛是門選修課,大部分人掛了,少部分人過了,有掛了重修的,有掛了換課的,有大學四年選過好幾門的。雖然說的結果貌似很慘烈,但是仍有不少人前赴后繼的想在這門課上取得好成績。
有不少同學在談到自己大學的目標時,其中都有一個目標是要在大學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可見愛情在大學對很多人而言都是美妙而讓人向往的。那么實際情況又是怎樣呢?
我看到有一些大一新生還沒軍訓完就已經手拉手在校園里漫步了,還有一些加入社團學生會沒多久也被學長學姐俘獲了內心,更有甚者,大四大四要畢業了,不愛一次來不及了,然后不少癡男怨女迅速的結合在了一起,裝點著蕭瑟的畢業前校園。
當你問為什么會在一起啊?
“看對眼了唄!”
“長得好看啊!”
“想有人陪,不想一個人”
一個個不假思索的回答,是速食文化下跳動著的浮躁與欲望。有人說,你好老土,都什么年代了,談戀愛可不就是憑感覺,聊的嗨就在一起,我爽就行了啊,人應該灑脫一點,想那么多多累啊,本來一天到晚壓力這么大事情這么多,我還要為戀愛這件小事勞心勞力,不值得。
可是,戀愛真的只是一件小事,一件你爽我爽大家爽就萬事大吉的瀟灑之事嗎!
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而言,愛情處在第三個層次,與親情、友情同屬于感情需要,高于第一層生理需要和第二層安全需要。它應是人的情感成熟到某種狀態下,自然而然出現的需要,如果此刻恰好有個人走入你的生活,那極有可能成就一段美好的愛情。
?
可是,對于不少大學生而言,愛情卻自動降為了第一或第二層次的需要。年輕的身體,噴薄的激情,隨著大批大批的高中生離開各種禁錮的高中,大學中也開始彌漫著不安的荷爾蒙,原始的性沖動和多年來遮遮掩掩的性教育,使得不少學生渴望在大學這個相對自由的地方接觸異性,探索性的真相。本來這些都無可厚非,也是人的成長過程中一個必經的階段,然而,當沖動演化為不時的情侶開房甚至是長期同居,而當事者更冠以愛情的名義,這就完全偏離了此神圣之事本來的模樣。不少小診所和民間醫院更是成為一個個的幫兇,將天真懵懂的少男少女硬生生培養成淡定從容的造物主和劊子手。而之后的分手之傷更成為不少人憤世嫉俗,排斥愛情的原罪。
如果說品嘗禁果的滋味還只是“食色性”的原始欲望,至少也是美好愛情的最終升華,那因為孤獨,需要陪伴的戀愛綁架就是一種自私和缺乏安全感的典型癥狀。
為什么在現如今異地戀會是最容易分手的原因之一呢?因為感情基礎太弱,對自己缺乏自信,對戀人缺乏信任。當陪伴的工具不能達到戀愛的目的,自然會尋求實際的依靠,如同動物的世界一般。然而,人終究不同于動物。所以,有時候,我會很佩服那些堅持異地戀多年,最終修成正果的情侶,因為他們真的是因為彼此的理解,包容和愛,超越了空間和時間的局限,創造了一種屬于他們自己的奇跡。而這種奇跡在很多年以前,在人們相信純真愛情的年代,遍地開花,時有聽聞。而在如今這個摻雜更多元素的浮躁社會,已被不少人所恥笑和不屑。大學生當中,飯票男友,游戲女友,體力工具,面子工程,情感垃圾桶,冬天搬運工,層出不窮,挑戰著我們的認知極限。我們以滿足自己第二層次的各種要求,裹挾著愛我們的人,讓自己在對方面前高人一等,榮光無限。
我所理解的大學愛情,它本應純潔甜美,歷久珍貴,不功利,不色情。無需你躲閃,無需你克制,它會成為你人生道路中最喜回憶的一段經歷。它讓你知道你是誰,它讓你明白你的愛人應該長什么樣。戀愛是彼此雙方互相了解價值觀,磨合性格,辨別善惡的重要過程,你曾經的幼稚會在一段很棒的戀愛中逐漸成熟,你的情商也會在雙方的斗嘴、冷戰、歡樂、包容中持續提升,更會在彼此的鼓勵中大踏步的邁向自己的人生目標,這時,戀愛會是一件很爽的事情!我想這也是為什么愛情會處在需求層次理論的第三個層次中,完成一二層次需要的是智商,只有情商達到了一定程度,能夠處理好感情的問題,才能完成第四、第五,被需要、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
大四畢業時,當你知道自己是什么樣的人,有什么能耐,喜歡干什么樣的工作,你向往的職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你對這些都了然于胸,準備充分的時候,那你一定能找到心儀的工作,而戀愛也和此殊途同歸。
我們的一生,會一見鐘情很多人,兩情相悅一些人,然后才會白頭偕老一個人。大學中,愛上一個人也許很容易,但不要過于奢望愛情能一直走下去。可是,如果突然出現一個人,讓你覺得談了這個戀愛會很爽,爽到讓你不迷失自我又充實甜蜜,那就勇敢的去迎接,去擁抱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