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經常和讀者交流,最讓我開心的是,很多人看過我的文章后,開始逐漸關注自己的成長了。通過文字讓一些人變得更好,我想這就是我寫作的最大動力吧。
和很多人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在開始關注自己成長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大多都是“要多讀書了”。可是大家在讀書這個問題上似乎掉進了許多“坑”中,所以有必要來一起更新關于讀書的認知了。
和菜頭曾在一篇文章中說,大家覺得讀書了不起,是因為受到學校、傳媒的影響,而學校和傳媒都是讀書人開辦的……讀書能增長智慧、開拓眼界大多都是宣傳廣告,絕大部分的情況下,讀書只是在打發時間而已……
這種說法看起來很偏激,但我確實很贊同。讀書不一定是拓展認知的最好方式,稍有不慎還會阻礙一個人成長。
討論書,不如討論“內容”
事實上,書只是一種內容的載體,讀書就是在消費作者和編輯為你精心打磨出來的內容。所以我們要關注的其實是內容,而內容印在哪里不重要,裝幀排版更是次要的。互聯網上的一篇精彩文章,不知能勝過多少精裝的紙質書。所以請先放棄讀書的優越感,來關注一下你要消費的內容是什么。
由此可見,單純討論讀書是有局限性的,所以我們下面要討論的是內容。內容載體并不重要,可能是一本書,也可能是一篇文章,甚至可能只是一句話。可能是印在紙上,也可能顯示在屏幕上,甚至是在聲音里。
弄清內容的分類是關鍵
我個人總結了一套內容分類法則,一般用兩個維度來分類內容:一是內容對認知的“正負效應”(提升、拓展認知的是正效應;遮蔽、扭曲認知的是負效應),另一個維度是對認知的改變速度(速度快的是省時間的內容,速度慢的是殺時間或者說是打發時間的內容)。
這兩個維度正交以后就形成了一個四象限圖。幾乎所有的內容都可以放進這個圖里面。
正效應、省時間的內容:一般為快速提升認知的非虛構類內容,如學術性內容、嚴肅的科普性內容、紀實性內容等。
正效應、殺時間的內容:一般為優秀的虛構類內容和純文學類作品,如優秀的小說、散文、詩歌、游記等。
負效應、省時間的內容:一般為扭曲認知的內容,如贊揚厚黑學、陰謀論和炒作一些概念的內容等。
負效應、殺時間的內容:一般為遮蔽認知的內容,如雞湯(即使三觀很正)、無病呻吟的文學作品等。
結論顯而易見了: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正效應、省時間的內容上;適度消費正效應、殺時間的內容。遠離負效應內容。
對認知產生負效應的內容總能帶給人成長的錯覺,覺得自己知道了別人不知道的“秘籍”,或者讀到讓人“幸福”的雞湯故事……這類內容輕則遮蔽認知,讓人忘記成長,重則扭曲認知,讓人在投機的路上一去不復返。
我相信這時你會有疑問:如何判斷一個內容屬于哪個區間?這個話題先按下不表,一會兒會聊些挑選內容的套路。我們先接著上面的話題繼續說說為什么要把注意力盡量放在省時間的內容上?
請更多關注省時間的內容
省時間的內容本質上是高效獲取知識的解決方案;殺時間的內容本質上是個人冗余時間的解決方案。
所以消費小說這類虛構類內容,和消費電影、劇集本質上沒什么區別——讓你冗余的時間過得更舒服更有意義。這類內容就是殺時間的內容。這類內容的特點就是消費起來相對輕松,甚至引人入勝,讓八個小時過得就像一個小時那么快。所以對待這類殺時間的內容,應該和對待電影一樣,當做一種適當的放松方式。
可是,我調查發現,大多數人都把大量時間消費在了殺時間的內容上。所以很多人明明讀了很多書,卻成長不明顯。舉個例子,當你想提升對詩歌創作的認知時,讀了十本詩集后依然不會寫詩,因為你忘了讀一本剖析詩歌的學術著作,前者是在享受詩歌,而后者是在研究詩歌。
當然,你讀100本詩集后也會無師自通,但作為一個關注自身成長的人,時間總是非常寶貴,所以只有大量消費省時間的內容才能快速成長。這類內容的特點就是讀起來比較困難,需要全身心投入,讓一個小時過得就像八個小時一般艱難,但是吸收之后感覺脫胎換骨,認知水平飛速提高。(是不是看高數教材就有這種感覺?)
下面我來盤點一下,省時間的內容一般都有哪些?
非虛構類書籍(Non Fiction)
非虛構類書籍的優勢是能非常系統、深度地剖析問題。由于非虛構類書籍的寫作目的,就是為了幫助讀者迅速掌握知識,所以消費這類內容能讓自己更快地提升和拓展認知。于此不同的是虛構類書籍(Fiction),比如小說等文學作品。
濃縮書、解讀書
將一本書的主要內容整理成一篇“干貨版”,讓幾個小時才能讀完的書變得幾十分鐘甚至幾分鐘就能讀完,可見這類內容比書更省時間。“得到”App、“新生大學”等產品里有提供。但這類內容不能替代書,可以作為你讀一本書的“導讀”或“總結”讓你更快理解書的內容。如果有些書只需了解核心內容,也可以通過這類內容來獲取。
深度非虛構文章
包括學術論文、嚴肅的專欄文章(公眾號、簡書)、專業的知乎回答等等。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書太大了,也許并不是最好的閱讀載體;書也太慢了,原本新鮮的都陳舊了。而在各種閱讀終端都能迅速獲取的文章能更省時間。不過要注意的是,文章要真實和有深度剖析才行。(我就在努力寫這種文章)
一些音頻、視頻內容
例如有聲書和《羅輯思維》、《樊登讀書會》等內容產品。其實內容和上面幾個差不多,只是表現形式不是文字而是是音頻或視頻。這類內容的好處在于吃飯、健身、通勤等不方便看文字的場景下也可以快速獲取知識。
可見,單純關注內容后,我們有了更多的選擇,有更多好的內容載體也許比書更適合你,也比讀書更省時間。所以我的建議是不要被盲目的“讀書崇拜”影響,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內容消費方式。
挑選內容,有些套路……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挑選適合自己的內容實屬不易。如果沒挑好,浪費錢是小事,更重要的是浪費了時間和精力,甚至會被垃圾內容污染了大腦……可見“選擇內容”非常重要,否則省時間可能就變成了費時間。
剛剛雖然明確了要大量消費正效應、省時間的內容,但是這類內容如何進行區分其實有一些套路的。比如同樣是有關個人成長的內容,我寫的內容是在科學理論的支撐下,用盡量平實易懂的語言總結給大家一些價值觀和方法論,所以我的內容屬于科普類內容。而有的文章則是講虛構的故事,然后得出許多“正確的廢話”,這類文章讀起來正能量滿滿,但幾乎毫無指導意義,這就是三觀正的雞湯文,這種內容我現在隨手就能寫一個:
小明去一家大公司面試,路上碰到了一個人車壞了,小明為了幫助那個人修車而面試遲到了。沒想到那個車壞了的人就是這家公司的老板,小明被順利錄用……以后看到這種內容還是遠離吧,你已經不是小學生了。
選擇好內容的套路很多,受篇幅所限,這里只分享一個我個人認為最靠譜的方法:追內容的生產者和服務者。
關注生產正效應、省時間的內容生產者和服務者,可以節省你大量的時間。舉兩個我個人的例子吧。
內容生產者:我今年年初看過萬維剛寫的幾篇文章后,感覺非常符合我的胃口,于是我就立刻把他出的兩本書讀了,發現果然有很大的幫助。后來看到他出了一個199元的專欄,立馬就買了下來讀,現在已經根本離不開了……
內容服務者:羅輯思維出了一款App叫“得到”,提供了很多優質的省時間的內容。我用過一段時間后感覺非常喜歡,所以上面的專欄作者和書籍,我都會去關注,果然都很符合我的胃口。
所以我現在根本不需要花時間去找優質內容,只要關注幾個符合我胃口的內容生產者和服務者就好了。我自己就是一個內容生產者,所以我深知,持續保證內容的質量是一個好作者的基本原則,所以我永遠都不會去寫雞湯文(有沒有發現我從來不寫小故事?)。而且胃口相對的人,三觀也基本相符,很容易與作者產生思維的連接。
要注意的是,內容也是商品,所以免不了商家的營銷。所以一定要理性去選擇,不要太聽信商家的宣傳。從這個角度來說,還是看內容的提供者和服務者比較靠譜。就像買實體商品,買你信賴的品牌更可靠,也更能節省你挑選的時間。
自己挑選適合自己的內容是一個人很重要的能力,更何況目前只有你自己最了解你自己(未來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普及也許會改變這個現狀)。所以我不建議大家輕易聽信某人的推薦,更不要直接照著某個書單去讀,而是努力鍛煉自己挑內容的能力。有了這個能力之后,你簡單看一眼內容就知道有沒有價值了。所以我不想在這里給大家列出太多的推薦,還是希望大家自己去挖掘。當然我以后會在公眾號和讀者群中推薦一些好的內容,不過大家也要經過判斷后再做出決定。
我可以介紹一些幫助你篩選內容的工具:
豆瓣評分還是比較靠譜的,8分以上、評論較多、受眾偏知識分子的書一般都值得好好讀一讀。
知乎上的一些推薦和討論可以給你許多有價值的參考。
微博、微信上有許多知識達人會推薦一些靠譜的內容,當然前提是這個推薦者是個靠譜的人。
讀書這個話題到這里還沒完,我們目前只更新了一個認知:花大量時間去消費正效應、省時間的內容。
不過還差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沒搞明白:我們如何消費這些省時間的內容才能真的為我們省時間?
學習路徑是怎樣的?
首先必須要理清楚掌握一門知識的路徑:接收、理解、使用、內化、踐行。
你上小學數學課,老師在黑板上寫下了“2+1=3”這式子,你工整地寫在了本子上,這就是接收知識。然后老師用蘋果做比喻:“你有兩個蘋果了,再給你一個,你就有三個了”,這時你明白了這個式子的意思,這就是理解知識。然后回到家后,發現作業有2+1=?的題,你寫上了3這個數字,這就是使用知識。因為后來反復做過這道題,又明白了3-1=2的意思,這時2+1=3已經深扎在你的知識體系中,這就是內化知識。一次,你媽媽讓你買3元錢的蘋果,你發現自己只有1元錢,這時候你去找媽媽要缺少的2元錢,這就是踐行知識。
我們上面討論過了,以成長為目的內容消費,要去消費正效應、省時間的內容。而這只能幫助你篩選出你應該大量習得的內容,這個內容如果沒有經歷以上五個步驟,就很難發揮它應有的價值。
接下來,我們就以上五個步驟為綱,來聊一聊如何消費省時間的內容才能真的省時間。由于本文的目的是為了更新關于讀書的認知,給出一個學習方向,所以我只簡述要點,大家感興趣可以自行查閱資料補充。以后我也會分別對以下內容進行擴寫的。
先讓自己在“學習區”吧
在心理學研究中,把人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分為了三個區域:
舒適區(comfort zone):我們已經熟練掌握的各種技能。
恐慌區(stress zone):我們暫時無法學會的技能。
學習區(stretch ?zone):介于恐慌區和舒適區中間。
比如看書,讀一本你已經熟知的、完全符合你已有觀念的書是在“舒適區”;讀一本你根本無法理解的書是在“恐慌區”;讀一本與你原本觀念不符,但思考后可以理解并接受的書,就是在“學習區”。在“舒適區”是生活,在“恐慌區”是自虐,在“學習區”才是學習。
所以,在你進行接下來的五個步驟過程中,請一直保持在“學習區”內:根據自身能力,不要徘徊在已經熟練掌握的知識中“假裝學習”,也不要挑戰高難度知識以“追求逼格”。
多數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
聽說看美劇能學習英語……可是看了好幾部,花了大量的時間,怎么只學會了十幾句常用語?那是因為你被劇情吸引了,不看字幕聽不懂,只能盯著字幕看……而真正學英語的人,會選擇稍微簡單(雖然劇情可能無聊)的劇看,遮住字幕,拿著本子,把遇見的生詞、用法都記錄在本子上,所以每集都要反復看好幾遍才行……
所以,我覺得“寓教于樂”是不能高效學習的,更不會有什么學習的捷徑可以走,因為學習從來都不是輕松的,當你覺得自己學得輕松了,要么是你學的內容太簡單了,要么就是你學的方法不對。前者可以按照我上篇文章的原則重新選擇內容,后者就要嚴肅態度,重新找方法了,否則就是在浪費你學習的時間,還不如去休息。
明白了以上的原則,并下定決心成為學習的“苦行僧”,我們就可以來聊一聊認知路徑的第一步了——接收知識。
接收知識,你需要勤奮
你每天會接觸到大量的知識。比如看書看到了某個有用的概念,比如聊天中聽到了某個有趣的案例,比如看文章看到了某個新奇的觀點……絕大部分的信息都無法被你當場吸收,所以你只能先接收下來。
我們來看一下人類大腦的“遺忘曲線”吧:
這個圖很直觀地告訴我們一個事實:人腦的記憶力是非常不靠譜的,即使當時記住了,過段時間就會變得模糊甚至全部忘記。所以單純用大腦接收知識是無效的接收。
還好人類聰明,發明了“第二大腦”來幫助我們記憶。所謂的“第二大腦”就是記錄信息的外在工具,比如筆記本、卡片、甚至只是符號……那么我們如何使用這個“第二大腦”呢?
首先要勤于記錄。發現有價值的信息立即記錄下來,讀書的時候要準備筆記本或者讀書卡片,不方便的時候用手機記錄,“印象筆記”這類軟件都非常好用。記錄不需要特別詳細,只要能還原文中的意思,并讓自己明白即可。當然如果閱讀電子版內容能復制粘貼的話,可以直接摘錄原文。
其次要勤于整理。對內容進行分類整理非常重要,建議全部電子化,錄入到“印象筆記”這類軟件中,因為整理方便、檢索迅速。當你需要調用哪方面的內容,直接用關鍵詞搜索即可。信息整理是一個很大的話題,以后會再細說,這里只提供一個小技巧——按照使用場景分類。比如開頭提到的認知五步驟,我就可以整理到“論證認知”這個分類下,所以當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就可以很方便地找到這方面的內容,再仔細看一遍,既能提供思路,又能避免大腦記憶出現紕漏。
當然,接收知識還包括閱讀、聊天的方法和技巧,這里先不做過多的展開了。
理解知識,你要深入思考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看到好的內容就先收藏,然后打算有空去好好研究一下……然而收藏夾里的東西越來越多,而大部分內容連看都沒看過一遍。
很多人都有收藏的“快感”,覺得自己收藏了“秘籍”就能擁有“絕世武功”。但別忘了,你收藏的內容并不真的屬于你,只有真正去深入思考,才能理解它。而理解一個知識一方面在于知識的呈現方式,一方面在于自己的思考方法。
好的內容可以加快你理解一個知識的速度和質量。我剛剛用了很大的篇幅來討論什么是值得大量消費的內容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比如同樣是講經濟學的教材,曼昆的《經濟學原理》能在全球廣受歡迎,就是因為它把同樣的經濟學基礎知識編排得更利于初學者吸收。所以“理解知識”和“選擇好的內容”是有直接關系的。因此上面的內容適合反復閱讀,直到徹底理解并去踐行。如果某個領域的內容理解不了,不妨換個閱讀材料。
正確的思考方法能讓你更好地理解知識。很多人都表示自己不會深入思考,看到別人寫的分析文章好厲害但是自己卻什么也寫不出來。其實思考是有方法可尋的。
方法這個話題太大,這里只拋出一個大綱,以后會寫文拓展開來:分析思考要注意視角的高度和廣度;要主要細節和特點;要注意關聯和使用(發展)。所以對一個問題的分析是可以很深度的,可以挖掘出許許多多別人想不到的東西,這個過程就是你深度理解的過程。
這里要注意,很多人都認為思考是純腦力勞動,所以只需要努力去“想”,而這只是在用蠻力而已……其實人的大腦真的不靠譜,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將思考過程可視化,而這就要借助一些工具了,比如思維導圖,比如卡片,比如便利貼……總之,思考的時候一定要多動手繪出思維路徑,讓自己的思考更高效。
使用知識,寫和說可能是最好的方式
使用知識的本質就是在鞏固上面的過程:倒逼自己記住和理解知識。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記住和理解知識的最好方式,就是把這門知識教給別人。反正這招我是屢試不爽。其實在教別人的過程中,就是在反復逼著自己去牢記和深入思考,為了不出洋相,你只能這么做。
事實上,“教”就是將知識輸出,可以輸出文字,也可以輸出話語,所以寫和說就是使用知識的最好方式。寫,可以寫文章,整理自己的思維,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和所思所想呈現在紙上。說,可以是對話或者演講,把你剛理解的生疏概念講給別人聽,讓人明白了,你自然也就明白了。
可是要注意,這個過程一定要公開,公開代表嚴肅和壓力,這樣才能有效逼迫你思考。其實,我逼迫自己每周至少寫兩篇干貨長文,并公開發表,任由大家質疑,就是這個道理。
內化知識,就別怕重復
使用知識的過程中你會發現很多問題,比如有自己沒太懂的細節,比如其他的思考角度,比如和其他知識的關聯……所以,你要大量重復使用知識,讓它不斷完善,在你的知識體系中扎根。
當你反復使用它們的時候就會發現,每次使用都有新的理解,都能找到不一樣的角度去解讀,最后會用得越來越得心應手,最終形成了你大腦皮層上一條深深地溝壑,這才能真正將其內化。
其實這和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道理,想養成每天跑3公里的習慣,那么就要痛苦地重復幾十天。然后你就會發現跑步已經內化成自己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一天不跑步都會難受……
踐行知識,想到就要去做到
其實,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大幅度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這才能體現出知識的最大價值。所以,最后的終極目標就要踐行知識,也就是把你已經內化的知識用在實際生活、學習和工作中。
這一點看起來簡單,可大多數情況下,事實并非如此。你一定有過類似這樣的經歷:
你理解了“損失厭惡”這個心理理論后(失去10元的痛苦比得到10元的快樂大2.5倍),但在面對“100%可能性得到100元利潤”和“60%可能性得到500元利潤”的選擇中,還是有很大可能選擇前者……
是的,你理解、贊同的知識不一定真的會去踐行,而知識不去踐行,前面的步驟幾乎都失去了意義。踐行知識,要有決心:時刻擁有回報后置意識,堅守自己相信的知識并努力地踐行,早晚會讓你的能力出眾,得到應有的回報。哪怕和社會格格不入,哪怕要克服自己本能的排斥反應。
更何況,宏觀來看一個人的能力與回報永遠是一條“復利曲線”,當你越過那個“臨界點”,就知道有多慶幸自己當初的堅持了……
所以讀了我的文章后,如果你認可我的部分觀點,你能不能去真正踐行它呢?
總結
通過這篇文章,我們討論了平時經常忽視的兩個問題——“讀的內容”和“讀的方法”。由于只是和大家一起更新對“讀書”的認知,所以細節并沒有展開。畢竟讀書是個非常非常大的話題,而認知科學更是一個很深很廣的領域。所以這個話題雖然在這里先告一段落,不過我以后會努力寫文章進行更多擴展。
相信能看到這里的人,都是真正關心自己成長的人,所以請多多關注Glax,我每周都會逼自己認真寫兩篇干貨長文,和大家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