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是短跑,而是長跑“這句話是用來抨擊“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出現(xiàn)的句子。把人生比作賽跑,我覺得并不是很恰當(dāng)?shù)苷f明很多為問題的類比。不是很恰當(dāng)是因為人們看到有關(guān)賽跑的描述就會陷入我們通常認知的賽跑的規(guī)則里;能說明很多問題是因為我們有共同對于勝利和領(lǐng)先的認知。
如果人生是賽跑,那么這個賽跑的規(guī)則就會很奇怪以至于可能沒有人能描述清楚,沒有規(guī)則可能是最貼近真是規(guī)則的規(guī)則,哦不,有一條規(guī)則是明確的每個人都有限制的參賽時間。但我們依舊不妨拿沒有規(guī)則去做類比從而得出幾個重要的結(jié)論:起點可能不一樣;每個人選的路線不一樣;終點永遠都是階段性的;可以制造和使用工具;允許合作……
通常的長跑當(dāng)中,選手總是開始時生龍活虎最后精疲力竭,然而人生的長跑中有的人開始精疲力竭最后生龍活虎。其本質(zhì)的差別就是沒能理解人生是一場怎么樣的賽跑。
不是你跑的遠就是勝利,因為每個人的起點和選擇的路線不一樣;不是你跑到終點就是勝利,因為終點往往是階段性的;不是身體好,跑的夠快就厲害,因為別人可以開著車甚至飛機和你比賽;不是你夠聰明就能造出好的飛機,因為別人通過合作早就超越你個體能力的極限。
盡管這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賽跑,但作為個體我們的參賽時間是有限制的——及我們擁有的一生的時間。因此衡量一個人的成就也往往是通過他在這有限的時間里行駛了相對于起點多遠的距離。
從這里展開說也不僅僅是簡單一句話。首先你選的路線可能是繞彎子的路,所以你走了實際的距離可能特別遠但是相對于起點而言可能寸步位移,更可悲的是你最開始選的路其實是死路你還得掉頭重新來過。因此你必須有足夠的認知來判斷每條路正確與否的概率,而積累認知的過程僅僅你一個人是很難完成的,你還要會合作。
當(dāng)你選對了或則說選了一條看上去還不錯的路時,你還要選擇前行的方式。不要認為走的遠就是一直往前跑就行了,你要知道你的時間是有限的,因此不超越你作為人的極限你的成就是肉眼可見的“短“。因此你想有所成就,必須借助工具。一個人力量始終有限,你可能花很長時間才能弄出一輛自行車,但你要是能融入一個團隊進行合作就可能造出汽車甚至飛機、火箭,所以你要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要么能設(shè)計出好的交通工具,要么有好的手藝,實在不行也要讓嘴巴甜點。
合作就可能受騙,最開始的認知可能是錯的,等你和別人造出合適的交通工具的時候別人可能不帶你上去。因此你還要學(xué)會辨別好壞,勇于推翻陳舊的觀念。當(dāng)然你們合作制造的東西最后也可能會失敗,不知道多少人耗其一生用來制造工具上面,以至于寸步不行。
當(dāng)然還有很多特殊的情況,礙于能力有限很難在繼續(xù)推演下去。最后想說的是不論把人生量化的多么簡單,都不可能得到真正的簡單,無非是得到幾條相對清晰的邏輯,即使這樣這些邏輯也可能只在你量化的模型中才能成立,在真正復(fù)雜的人生中更為具體的事情上無法自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