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我閱讀了鐘耀林老師翻譯的書籍:《為什么?——在父母選擇自殺后的日子里》。這本書是新加坡作者尹寫的關于敘事自我療愈的書籍。在老師的推薦下,我也是第一次接觸這類書籍。下面,我將結合書本的內容談談自己的感想。
故事內容
作者七歲時,母親患有抑郁癥,過量服藥自殺身亡;40年后,接近九十歲高齡并伴有早期癡呆傾向的抑郁癥的老父親身體不斷惡化,生活無法自理,自尊心受挫,最終父親選擇了自殺。
作者感覺十分痛苦、自責、無助,不敢和周圍的親戚朋友說出父親去世的真相,也曾多次想要逃離,但離開也沒用,還是會想起父親,始終走不出內心的牢籠,陷入了惡性循環之中,用“忙碌”來麻木自己。
在好友蒂娜的建議下,作者來到新加坡援人協會(SOS)尋求咨詢與幫助,參加了一年多的“治愈橋”小組后,作者逐漸得到了康復,并以講故事的方式寫成了這本書。
帶著疑惑,尋找答案
讀完這本書,我有一種感受:第一次,一本書籍能讓我產生那么多的疑惑,而我也在努力地思考、去推測著我想要的答案。
為什么作者在面對父親自殺的事實后,還能夠表現得若無其事,在丈夫和孩子面前該干嘛還能干嘛,生活照舊?
為什么作者內心十分痛苦、空虛、恐懼,但并沒有達到抑郁癥的程度?
(一般人面對親人自殺的事實,大部分人都會崩潰,感到十分絕望,天就像塌下來一樣,生活可能會無法自理,甚至會患有精神疾病。)
為什么之前不信仰上帝的她,突然之間會擁有信仰,接著觀念態度會發生翻天地覆的改變,生活也改變了?那場講座為什么會對作者有那么深的影響?
(在生活中,我們一定會面臨親人的生老病死或者突然的飛來橫禍。而大多數的我們十分容易陷入生活的惡性循環中,無法自拔。)
所以,我很想知道作者自我療愈的方法,她是怎么走出來的?
我嘗試著去尋找答案。
我覺得作者能夠接受現實、走出心靈的困境,恢復到正常的生活狀態,有三個主要的原因。
第一,時間的力量。
突然想起蘇打綠《你在煩惱什么》里的一句歌詞:“沒有不會淡的疤,沒有不會好的傷,沒有不會停下來的絕望,你在憂郁什么啊??”
時間能夠平復一切。不管是再深的仇恨,不管是再痛的痛苦,都會慢慢地隨著時間變淡,在我們腦海中慢慢變得模糊,最終只留下影子。當我們老了,我們的心境也就變了,也許我們對待這些事情的心態也隨之改變了。一切的一切都看淡了,也就放下了。
第二,互助的力量。
作者加入了“療愈橋”小組,小組里都是親人自殺的遺屬。雖然大家的身份、地位等等背景不同,但他們共同面對的都是親人自殺的事實。他們相互講述和傾聽,互相幫助,大家的內心慢慢變得舒坦,接受現實,走出困境。她們還繼續傳承著助人自助的精神,幫助著更多跟他們有類似經歷的人。
第三,信仰的力量。
青春期時,作者不相信上帝,沒有信仰。后來,在一次講座中,作者的想法發生改變。作者開始信仰上帝,信仰基督教,精神上得到了信仰的力量,觀念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她明白了,苦難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作者堅信:終有一日,一切都將會有圓滿的答案。
信仰,讓人有所敬畏。我覺得,我們每個人也都應該擁有信仰的東西,因為信仰有它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有無限的力量。
最后,我在想,還有沒有其他的原因?
這個,我也不知道。
以上只是個人的一些觀點,觀點多少有點片面,希望大家能夠諒解,謝謝!
這是第六篇文章作品,也希望大家多多指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