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一場大雪后,“佛系”突然在微博、朋友圈等網絡平臺上燒起冬日里的一把火。
“佛系青年”、“佛系追星”、“佛系戀愛”、“佛系游戲”……一時甚囂塵上。
百度百科說,佛系,是一種生活態度和方式,是一種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
佛系示例:
“佛系打車”:約車,司機到門口也行,自己走兩步也行;
“佛系購物”:“雙11”,搶著也行搶不到也行;
“佛系吃飯”:餓了,有啥吃啥,湊合就行;
“佛系上班”:干活,說我好也行,說不好也行……
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一年前的“葛優躺”。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類似的這種喪文化開始流行起來,腐蝕著我們第一批90后。
1990年出生的今年也不過27歲,古人說“三十而立”,30歲左右本該是奮斗的黃金時期。
在最該奮斗的年紀里,我們的青年若是信奉這種得過且過的“喪文化”,只會導致寒門越來越難出貴子,而擁有優勢資源的群體更易積累財富和資本,簡單來說就是“富人越富,窮人越窮”。宏觀來說,不同階層之間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社會發展進程就會更加緩慢。
所以,青年吶,得過且過要不得,人生還需要規劃。
有人說,當代社會如此變幻莫測,規劃了又有什么用,或許到時候原先的那條路根本已經走不通了。可是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過這個故事:
一戰時,一支德國軍隊在阿爾卑斯山迷了路,給養越來越少,隊伍內還意見不一,士氣越來越低落,失了前進的方向。幸而后來他們在一間廢棄的屋子里找到了一張發黃的手繪地圖,地圖上的文字是用拉丁文寫的,他們當中并沒有人認識這些文字,但看到地圖上標出一些山峰,還有一些路,就以為就是這里的地圖。就這樣,這支軍隊一邊看地形,一邊看地圖,連蒙帶猜地探索,走了幾天,奇跡般地走出去了。后來某個認識拉丁文的朋友看了這張地圖,其實這是一張奧地利南部山區的地圖,根本不是瑞士這一帶的。
但是就是這張錯誤的地圖也讓這個部隊走出來了。
地圖雖然是錯誤的,可要是沒有這張地圖,軍隊內很難達成共識,各執己見地選擇道路或是爭執不休著難以前進,都有可能使這幾百人餓死在大山里。
我們所說的規劃就好像這張地圖。有了方向,才會有出發,如果沒有目標、不做規劃,很多人都可能每天渾渾噩噩地生活,一天天地重復,不知道得失,不懂得總結,不停地掉進同一條河里。出發后,我們才可以在前進的道路中,不停地調整路線,把達成最終目標分解成年計劃、月計劃、日計劃來實現。
我們很多企業都會在年初的時候定下今年的指標,甚至有些企業還有專門的戰略規劃部門。確實對團隊來說,明確目標,做個大致的規劃,更易使每個成員的付出與努力不偏航,達成共識。所有的運作才會圍繞著達成多少的利潤或是銷量或是滿意度等等來進行。
前幾日,某同學分享了她3年成為一名注冊會計師的經歷,從專業階段到大綜合,滿滿的都是學習計劃。若不是在考研和注會中做了選擇,若不是從符合報考要求時就定下目標,若不是滿滿當當的年計劃、日計劃,哪里來的成功?
不以物喜,不已己悲的“佛系”心態在這個壓力巨大的環境下固然可以過過嘴癮,可是心態可以平和,行動卻不宜遲緩。
魯迅先生說,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經過時間沉淀的話語才是有份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