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鳴與拉里佩奇的序】 20161011
曾鳴先生在本書的中文版序言中道出了本書的核心觀點,即是,“未來企業的成功之道,是聚集一群聰明的創意精英,營造合適的氛圍和支持環境,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力,快速感知客戶的需求,愉快的創造相應的產品與服務”,而這就意味著組織的邏輯必須發生變化,傳統的公司管理理念已不再適應。同時,他的序言中也提到德魯克先生對組織變革發展的三次革命的觀察,指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是機器換人,技術超越技能,第二次是生產力革命,核心是以泰勒制為代表的科學管理的普及,工作被知識化,強調標準化與可度量,第三次是管理革命,知識成為超越資本和勞動力的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曾鳴在德魯克的基礎上,將當前正面臨的時代大變革稱之為第四次革命,即為“創意革命”,基于機器學習的人工智能將成為未來商業的基礎,相應的,未來社會最有價值的人,是以創造力、洞察力、對客戶的感知力為核心特征的,也即是“創意精英”。
同時,曾鳴也指出了,在創意時代,創意者最主要的驅動力是創造帶來的成就感與社會價值,自激勵是他們的特征。而這個時候,他們所需要的不是激勵,而是賦能。他也指出了賦能的幾項原則,一是賦能強調創意人的興趣與動力,給予挑戰,使之與客戶的問題相匹配。二是賦能依賴文化,一種共創的文化依賴。三是賦能強調組織內部人與人的聯系,強調組織本身的設計、人與人的互動,特別強調了互動機制的設計對于組織的有效性遠大于對個體的激勵(案例:谷歌就餐4分鐘等待有利于人與人之間的寒暄)。
拉里佩奇則在序中強調了癡心妄想與獨立思考的重要性,并對企業中存在的“安于現狀,只求漸變不求突破”的思想進行了批判。
【本書前言】 20161012
在一個變幻莫測的環境中,唯有“無招勝有招”,谷歌恰是如此,拋去所有的“認知”,顛覆過去、重構未來。
〔速度決定成敗〕 可能這個句話在雷布斯的“米詞”里最為響亮,“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快速的反映。作者在本小節中指出,而今,信息、連接以及計算能力這三大生產要素變得便宜了,與之相關的成本曲線就難逃影響,如此,破壞性劇變就不可避免。傳統性企業以解決稀缺資源而生存與發展,如今涉及的信息資源、配送資源、市場覆蓋面、有限選擇變得不再稀缺而是豐沛,降低行業準入門檻(跨界變得容易)。同時,傳統企業中試錯成本、風險成本、失誤成本越來越低與易于控制,那么傳統的“指揮-控制”式就會放慢企業速度,阻礙企業發展。
〔關于創意精英〕 他們不同于一般的知識工作者,他們不僅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懂得如何使用專業工具,還需具備充足的實踐經驗。他們有分析頭腦(對數據運用自如)、商業頭腦(知道專業技術、優秀產品與商業成功環環相扣)、競爭頭腦(追求卓越不停步,如谷歌對微軟的緊逼)、用戶頭腦(懂得用戶或消費者對產品的看法,他們聚焦,他們是超級用戶),他們充滿好奇心(善問,不滿足守常不變),喜愛冒險(跌倒再爬起),自動自發(不會等別人的指令行事,堅持自己的信念),心態開放(自由的與他人合作,看重優點與價值),一絲不茍(注重細節,如數家珍),善于溝通(風趣幽默),而這些特質中,商業頭腦、專業知識、創造力及實踐經驗是基本的特質。在一個創意精英的群體中,管理者應該做的,是必須學會管理他們進行思考與實踐的環境,讓他們樂于置身其中。
〔谷歌的管理之道〕 谷歌正是基于對創意精英的理解與摸索,重設管理原則,創造并維持一種新的工作環境,為創意精英們提供茁壯成長的沃土。
書中名句,籃球教練約翰伍登說過,“學習知識,只有融會貫通,才算真正學到手”。
〔待建的金字塔〕 你就是創業者,你心中有一個你確信將改變一切的構想,這個構想或許是一個模型,或許已經演變成一個產品的雛形。我們需要在組織中“創業”,由此獲得成就感。
【第一章:文化,相信自己的口號】20161012
〔文化是內生的〕 第一個案例講的是2002年,拉里佩奇在谷歌網站閑逛時,發現搜索結果與廣告相關性不大(川崎HIB老款摩托),而谷歌的關鍵詞搜索引擎本應按照搜索詞條篩選出最搭配的廣告。如果這個事情發生在一般的企業中,老大肯定會將相關負責人喊來問責,然后研討一番,找出問題拿出解決方案并采取行動。但是這個事情發生在谷歌,卻是另一種場景,佩奇并沒有如此這般,而是把不認可的搜索結果打印出來并標記,貼在臺球桌旁廚房墻壁的公告板上。第二周周一的清晨,佩奇收到了搜索引擎工程師的一封電郵,包含了問題原因、解決方案模型及測試結果,而正是這份解決方案,成就了Adwords引擎賴以生存的基礎,并因此一項幾十億美元的業務應運而生。這個事情的背后有著耐人尋味的故事,解決問題的“臨時團隊”并非責任團隊,而是基于“谷歌使命(整合全球信息,使人人皆可使用并從中受益)”,因此犧牲周末休息時間來完成解決方案。這個例子將谷歌的文化力量彰顯的淋漓盡致。
對于多數企業而言,文化是內生的,是自然生發的,絕不是人工植入的。在一個企業中,創始人是企業文化的源頭,而創始人為實現大計而物色并信賴的團隊,才是企業文化的最佳表現。本章節指出,你的文化是怎樣的,就需要問問你的團隊,“我們重視什么,我們的信念是什么,我們要成為什么樣的企業,我們希望企業在實際行動與制定決策時采取什么樣的方式,然后把回答記下來”。而現實中,多數企業并沒有重視這一點,認為虛套的東西就應該虛待,而不是認真記錄企業文化,只是簡單“編撰”一份凸現企業精髓的使命宣言即可。
〔文化不是打印的〕 價值觀的東西應當簡明扼要地闡述出企業最為重視什么,以及企業成員最為關注什么。企業價值觀的宣導絕不是海報式的廣而告之,而應該是不厭其煩與推心置腹的交流,正如杰克韋爾奇在《贏》中寫道,“如果你不能時常傳達你的目標,不能通過獎勵鞏固你的目標,那么你的愿景還不如打印愿景的紙張有價值”。
〔河馬何為〕 河馬是專指那些位高權重的泰山般老員工,他們經驗老道但也以老壓人,如何對待河馬以及如何做好河馬,書中謝爾蓋的案例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他是一個項目負責人,年歷長且位置高,堪當河馬。但在一個項目中,下屬給了不同的意見,且論據相較謝爾蓋更為有力,希爾蓋因此妥協,同意各一半人做各自的項目,但反對者仍然不松口,堅持己見,最后,謝爾蓋完全傾向了對方的觀點。作為河馬,謝爾蓋的任務就是在自己的構想有所欠缺的時候把機會讓給別人。但是有一點必須要肯定的,就是組織首先應該營造抗衡河馬的文化氛圍,谷歌恰是把“提出質疑”作為一個硬性規定來執行。
網景公司前CEO吉姆巴克斯戴爾有一句話,“如果我們手上有數據,那就依數據行事。如果大家只有想法而沒有數據,就按我的想法辦”,多好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