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螺旋理論如何解釋現代社會中大眾傳播、社會心理和輿論三者之間的關系?
大眾傳播引導社會輿論以及社會心理。反過來,大眾輿論影響媒體的傳播。筆者下面將從沉默的螺旋理論視角對其進行分析。“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最早見于諾埃勒-諾依曼(Noelle-Neumann)1974年在《傳播學刊》上發表的一篇論文,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The Spiral of Silence:Public Opinion-Our Social Skin)》一書,對這個理論進行了全面的概括。沉默的螺旋理論基本描述了這樣一個現象: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且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進來,這類觀點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而發覺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有時會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如此循環往復,便形成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發展過程。那么在此之前,大眾傳播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諾依曼認為大眾傳播在塑造“意見氣候”時起著巨大的作用。因為這是一種專業化的媒介組織,它運用先進的傳播技術和產業化手段,以社會上的一般大眾為對象,進行大規模的信息生產和傳播活動。因而,大眾傳媒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傳播的內容是公開的。現代傳播技術的發展,使得信息的傳播幾乎無處不在。人們觀察環境中的意見分布,主要依據是大眾傳播媒介,他們通常認為大眾傳播媒介呈現的意見就代表了多數人的想法。公眾在公開表達意見時常采用媒介上不斷重復的詞匯和觀點;反之,與大眾傳媒不一致的觀點,公眾一般不予公開表達。
公開表達的意見其實就是輿論形成的基礎。輿論可定義為是公眾在特定的時空里,對特定的公共事務公開表達的基本趨于一致的信念、意見和態度的情緒的總和。輿論作為社會評價的一種,是社會心理的反映。對于一個有爭議的議題,人們就會形成有關自己身邊“意見氣候”的認識,同時判斷自己的意見是否屬于“多數意見”,當人們感覺到自己的意見屬于“多數”或處于“優勢”的時候,便傾向于大膽地表達這種意見;當發覺自己的意見屬于“少數”或處于“劣勢”的時候,遇到公開發表的機會,可能會為了防止“孤立”而保持“沉默”。由于人擔心被孤立的心理存在,在接觸到大眾傳播所宣揚的多數和優勢意見時,人會產生趨同行為,認同大眾傳播帶來的意見和觀點,從而形成輿論。可以說輿論的形成是大眾傳播、人際傳播和人們對意見環境的認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結果。
然而與過去相比,網絡傳播的出現,傳播的整個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使得其它傳播方式有可能借助網絡這個平臺,對更大范圍的受眾產生更深刻地作用,傳統的大眾傳播媒介對輿論的影響力也由此受到一定削弱。隨之而來的,可能是過去相對明朗的意見氣候會變得錯綜復雜一些。
z總結:寫的好像沒什么邏輯,都不知道怎么寫才好T。T